典故:
相傳,清初有一名落榜舉人,在北京赴考滯留期間,因貧困無以維生,想出將米磨成細粉,盛置在竹筒裡蒸成竹筒粿販賣謀利,賴以維生,以待隔年再應考,後來他果真考取狀元,於是帶著蒸粿炊具衣錦還鄉,還以這道小吃呈獻給微服出巡的皇帝品嚐,備受皇帝讚美,賜名為「狀元粿」,現代人則把它衍生意義為代表吃了包中,有些考生會在大考前吃塊狀元粿祈求有個好考運。@
摘編自 《尋找台灣古早味:讓人難忘的36種絕妙好滋味》 樂果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