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爾奇小鎮的誕生歷史
位於布拉格到維也納的國王大道中心點特爾奇﹙Telc﹚,近五百年來,這個只有七千人的小鎮,令人歎為觀止的是竟然不受一絲破壞,從1945年的這張照片中足見其一絲端倪。因此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文化遺產第一項與第四項標準,讓特爾奇入選世界遺產,並讚譽為「人類的經典之作」。其建築藝術瑰寶,令捷克政府頗感自豪。
特爾奇小鎮的誕生,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可循,後世歷史學家們,同意承認摩拉維亞民間傳說所載的建城的歷史。約在西元1099年間,當時摩拉維亞統治者奧托二世與捷克的布萊提斯特拉夫公爵在特爾奇地區進行過一場交戰,奧托二世大獲全勝。為感謝上蒼,便在在570公尺高的戰場邊建了座小教堂以示感恩。奧托二世經濟狀況好轉後,又將小教堂翻建成為一座大教堂。自此以教堂為核心,慢慢發展出一個小鎮,特爾奇就這麼開始了自己的歷史……
西元1335年特爾奇由赫拉德茨﹙Hradec﹚封建領主,強大的維特克﹙Vitek﹚家族建立,將環繞著小鎮的住宅區及教堂區設防禦點。最初木造哥德式的皇家城,在1386年的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南波西米亞貴族奧得瑞克,命令維特克家族將城堡和城鎮重新規劃,並要求重建的房舍不得相同,為防止火災再度發生,則以石材做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城池用了五十年時間,以「捷克哥德式風格」重建起來。
西元1549~1589年間,當時特爾奇的統治者查恰理斯‧哈迪克(Zacharias of Hradec)將小鎮的政治、文化、經濟繁榮帶到了頂峰,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在這時擴大建造起來,西元1530年的另一次大火燒毀了大半的城市建築,城堡也在大火中全毀。
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文化情有獨鐘的統治者──查恰理斯‧哈迪克,仗著家族開金、銀礦的龐大家財,1550年,從義大利聘請了大批能工巧匠,特別是名師巴爾達薩爾﹙Baldassare Maggi)、安東尼奧﹙Antonio Vlach﹚等人,配合摩爾維亞工匠一起改建以前的舊城堡。城堡改建完工後,哈迪克又開使改建特爾奇的民居和城市,這才使廣場上那些簡陋的哥特式古宅改換新顏。同時,哈迪克還修建了市政廳、醫院、供水系統整頓集市,使16世紀的特爾奇成為摩爾維亞最繁榮的城市。
由於哈迪克家族在戰爭中成為納粹德國的爪牙,二戰結束後他們的所有財產均被國家沒收,後裔也被趕出了捷克。二戰結束,在1604~1945年間,其他家族相繼統治著特爾奇,但是城鎮各類風格的建築繼續被完整的保留下來。
雖經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洗禮特爾奇幸運躲過戰爭的摧毀,西元1618~1648年,特爾奇經歷經濟大蕭條,西元1651到1667年當時耶穌信徒修建了巴洛克風格的神學院﹙1651~1655﹚和華麗裝飾外觀的Jesus教堂﹙1666-1667),直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經濟快速成長時,卻沒有為本地帶來快速經濟成長。
工業革命後帶來了覺醒,文藝復興風格建築重新取得主流地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此地又繼起洛可可(Rococo)與新藝術,建築百家爭鳴。捷克戰後社會主義政府,積極尋找真正具藝術及建築藝術價值的城鎮,西元1970年捷克文化部宣佈,將特爾奇列入歷史城鎮保留區,發展觀光事業。
薩哈利亞修廣場(nám Zachariáše z Hradce﹚
與捷克其他的地方不同,特爾奇沒有宏偉的城堡、賒華的宮殿、高聳的教堂,她的美在於一棟棟造形都不同、精巧華美的建築物,完好地保存了中世紀中歐市鎮的舊貌,彷彿進入了童話世界的主題樂園之中。
走過通向城裏的小木橋,穿越霍尼爾城門(Horni brana),特爾奇四周為烏利斯基﹙Ulicky﹚、斯坦普尼斯基﹙Stepnicky)、Staromestsky三個人工挖掘深度超過三公尺深的小湖環繞,在城堡和廣場之間,築有一道一公尺厚的堅固城牆,捍衛城堡的防禦功能。南北兩座城門,走進南城門直通向廣場,進城之後眼界豁然開朗。
薩哈利亞修廣場(nám Zachariáše z Hradce)以大石板鋪成,特爾奇的一切圍繞著廣場展開,一棟棟文藝復興、巴洛克、哥德式風格各異以拱廊相接的華麗建築羅列在廣場兩旁,每棟都有自己的編號,古樸之中散發出秩序和典雅,算得上捷克最美的廣場之一。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與藝術主要特徵——「山形牆」,就屬特爾奇保留的最完整。
山形牆位於建築的最上層,有如一頂三角形的大帽子,端正地戴在每座建築的頭頂上,其裝飾性大於實用性,是廣場上古宅的最大的特點所在。
而古宅的底層都有拱門走廊,串聯在一起便成了環繞廣場的長廊,既整齊美觀,又具實用性。幾百年來,長廊裏開著飯館、酒館、菜場、商店,未曾改變,唯一改變的是,商品的消售對象是來自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觀光客。
儘管古宅有不同建築風格,很難說出各自的年齡,但留意拱門走廊就不難發現其最初的身份。誕生在文藝復興前的拱廊,是花崗石建造的並有哥德式裝飾,巴洛克風格比較容易辨認,儘管表現得含蓄,但還是透露著無法掩蓋的雍容華麗。
廣場上 No. 61古宅,1532年曾住過名叫麥克的鎮長,1555年鎮議會長買下後改裝成現在的樣子。它的整面外牆上都繪滿了花紋圖案和舊約聖經中的人物。精美的花卉人物都是黑白二色繪製,細看會發現它們外表凹凸不平,是用粉雕(Sgrafitti)裝飾而成的。「粉雕裝飾」黑白二色最常見,工匠們用黑白兩色的濕灰粉塗抹外牆,然後在上面刻出各種圖案,乾燥後就成了外牆裝飾。這種建築裝飾無論民居還是宮殿都愛採用,在摩拉維亞歷史上流行過相當一段時間。
No. 55古宅上繪有一幅彩色的聖母像,別以為是一般的宗教壁畫作品,他也是粉雕出來的喔!
綠色的哥德式石屋建築是No. 15,綠色的牆上的裝飾是聖經故事畫作,被掩藏了一段很長的時間,1952年才被發現並且修復。
廣場上還矗立著1718年建造巴洛克式的瑪利亞柱(Marian Column)是典型的捷克城鎮裝飾和溫疫歷史紀念,瑪利亞柱前還有1616年完成的城市保護神聖瑪格麗特(St Marguerite)與聖西勒諾斯(St Silenus)兩個噴泉,下城門口的聖靈教堂鐘塔則兼具瞭望塔與地標的功能。
廣場盡頭是特奇城(Telcsky Zamek),城堡涵蓋2部分,一是1553年建成的哥德式,與1566年興建的文藝復興式二部份建築物,裡面最精采的是拱型穹頂上的彩繪。
特爾奇小鎮的「小」,站在廣場上就可以一眼望盡,就這麼小!旅遊書上寫只要2個小時就能逛遍這小鎮,但如果你果真只花兩個小時待在這兒,那就太可惜了。
特爾奇小雖小,卻文化底蘊豐厚。特爾奇是那種一上午就可以逛上兩圈,但待一個月你都不想離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