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3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金靖綜合採訪報導)2011年3月22日,第十九屆世界水日,中國大陸的自來水水質再度引關注。對於身邊看似白花花的自來水,人們可能從未想過有甚麼不對勁的地方。但對於製水行業的專業人士來看,中國大陸的自來水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飲用水的水源地污染嚴重
生活飲用水的供水方式有集中式和分散式給水兩種。集中式供水也稱自來水。分散式供水,是指居民按戶分散地直接從水源(如井水、湖水、塘水等)取水。生活在城市裡的居民,其生活飲用水的來源是由自來水公司集中供給的。一般而言,水質的好壞決定於集中供水的水質質量,目前中國大陸自來水水廠出廠水水質根本上取決於作為自來水原料的源水質量。
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說:「南方有水皆污,北方有河皆乾」,生動反映了當前中國水資源現狀。
據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李偉介紹,監測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26.7%的地表水斷面水質為劣V類標準(最低標準),基本喪失使用功能。全國7大水系總體為中度污染,其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
根據第二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結果,按照水功能區劃的標準,目前飲用水源地水功能不達標率達35.6%;全國1073個重點城市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有25%的水質不達標;地下水水源地水質問題更為嚴重,115個地下水水源地中,35%的不合格。除水源地常規水質項目超標外,有毒有機物污染已在一些飲用水水源地中檢出,有些地區還相當嚴重。作為自來水原料的源水受到污染已成飲水安全的「頭號殺手」。
大規模盲目圍墾,用水過度,工業化、城市化未經處理的污水排放和鄉村農藥、化肥的過度超標使用,造成了原水水源地污染和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
製水工藝落後 消毒副產物增加致癌風險
目前中國大陸水廠採用的製水工藝大多為傳統的快速砂濾池(常規方法):反應、絮凝、沉澱、過濾。
目前,大陸自來水廠的水源大都遭受污染,源水中有機物氨氮濃度增加,使水帶色、味;有的水廠是從湖泊、水庫取水,由於源水藻類(包括藻類分泌物)增加,使出水色、腥味增加。這些源水經水廠常規工藝淨化,濁度不易得到很好控制,濾池易堵塞,出水有機物濃度高(生物不穩定,易使輸配水管道中細菌滋長,惡化水質),氨氮濃度高,使加氯量增加進而使消毒副產物(如三鹵甲烷、鹵乙酸等)量增加,提高了飲用水的致癌風險。
經權威機構監測,源水中主要有機污染物如苯系物、多環芳烴、染料及中間體等,水廠現有的常規淨水工藝對上述有機污染物的去除率較低。
對此,目前中國大陸有少數水廠增加了深度處理工藝,如活性炭吸附(或者臭氧——活性炭聯用)技術。但水處理專家張金松等研究發現,生物活性炭對致癌物質三鹵甲烷生成勢的去除效果很有限。但Miltner等研究發現生物處理對三鹵甲烷生成勢有較好的去除。生物預處理技術運轉費便宜,僅需增加費用0.09元/m³,但基建面積較大、投資較高。每天處理1噸水所需生物預處理池基建成本為120元,10萬噸級水廠建生物預處理池將花費1,200萬元建設資金。由於資金投入巨大,又不能産生更多的GDP,當局多不願意在此民生工程上花錢,因而中國大陸普遍未採用此項技術。
大陸少數即使採用臭氧消毒工藝的較現代化的水廠,消毒副產物溴酸鹽也是致癌物質,因此,歐洲許多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就普遍採用對人體沒有副作用的紫外線消毒製水工藝。
穩定壓倒一切 供水也不例外
據記者從大陸一家水廠工作人員處瞭解到,目前大陸環境污染嚴重,為防範出現微生物指標在輸配水和貯存過程中水質受到二次污染而不能達標,從而造成群體事件的發生,水廠現在提高了出廠水餘氯ppm值。餘氯消毒是雙刃劍,按照規定,餘氯在出廠水中餘氯國標要求量應大於等於0.3ppm,上限是4ppm。現在出廠水餘氯值要求保持在0.8ppm以上。由此更增加了三鹵甲烷、鹵乙酸等致癌物質的含量。
西南某水廠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在飲用水中存在不下60餘種的化學物質,在中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共選擇15項化學物質指標,包括氟化物、氯化物、砷、硒、汞、鎘、鉻(六價)、鉛、銀、硝酸鹽、氯仿、四氯化碳、苯並(a)芘、滴滴涕、六六六。這些物質的限值都是依據毒理學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學調查所獲得的資料而制定的。但由於大陸水資源匱乏,絕大多數地區根本就沒有儲備水源,即使飲用水化學物質超標,只要不發生大量化學物質污染而引起急性中毒,政府也不願看到因大面積停水而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