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組連爆 日核危機告急

人氣 6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3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真綜合報道)日本有史以上最強烈的東北區9級大地震,除掀起頃間淹沒眾多沿海城鎮的奪命大海嘯外,更觸發核輻射危機。昨日(14日)是震後第四天,地震災區福島第一核電廠第二度發生大爆炸,導致11人受傷;而美國派往救災的直升機17名士兵同日亦受到微量輻射污染。至昨晚,營運福島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更表示,尚未發生爆炸的2號機組核燃料棒完全暴露,不排除可能發生核心熔化,或會引發大規模的核洩漏事故。

3號機組爆炸 較1號劇烈

福島第一核電廠的3號機組,在11日地震後冷卻系統失靈,出現部份燃料棒熔化的爐心熔毀危險,昨日上午以注入海水的方式,進行冷卻工作,但到了當地時間上午11時01分(香港時間上午10點01分),突然發生氫氣爆炸,上空升起大量濃煙,反應堆所在建築損毀,只剩下骨架。這次爆炸較12日第1號機組的爆炸劇烈,並見到火光。

據東京電力透露,爆炸導致員工等11人受傷。當局表示,目前已將近20萬人從各個被毀壞的核電站周圍地區撤離,仍住在福島核電站附近的大約600人被勸告留在家裏。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表示,3號機組爆炸可以認為和此前1號機組的爆炸同屬氫氣爆炸,並非核爆炸。而且他引述核電站負責人的話稱,放置反應堆的容器沒有遭到損壞,「放射性物質大量飛散的可能性很小」。

美軍艦測得輻射 遠離災區

不過,據彭博新聞社報道,美國派赴日本救災的航空母艦「列根號」及第七艦隊船隻,因檢測到微量輻射,需要移離接近福島核電站的海域。美軍指出,3架直升機進行救援工作後發現帶有輻射,約17名美兵返回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160公里外的航母「列根號」時,身上檢測到輻射,數量約為環境輻射的1個月吸收量。

2號反應堆爐心或部份熔化

至昨晚,東京電力公司又宣佈,冷卻系統同樣失靈,但尚未發生爆炸的2號機組,周邊的放射線劑量已經上升,測得比平常高出260倍的輻射量,顯示可能已發生部分爐心熔化。

該公司早前表示,昨日中午,2號機組反應堆水位曾經回升,但可能由於向反應堆注水的裝置在相鄰的3號機組發生氫氣爆炸時受損,水位轉而快速下降。至下午4時34分,工作人員開始向2號機組反應堆灌注海水,但最終燃料棒還是幾乎全部露出水面。初步確定,這可能是用於灌注海水的水泵燃料用盡所致。

環團擔心出現災難性後果


綠色和平香港項目主任古偉牧表示,目前最擔憂的是福島核電廠的反應堆芯是否熔化,造成核輻射大量外洩。(攝影:鄺天明/大紀元)


對於日本發生的核電事故,全球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警告,正身陷核能危機的日本,將可能逐步邁向毀滅性的結局。該組織香港項目主任古偉牧昨日指出,雖然從官方公佈數字顯示,福島核電站爆炸後核輻射不算嚴重,但目前最擔憂的是反應堆是否會熔化,「很緊張的就是各個反應堆的受損情況,包括原料棒、反應流,它們的受損情況決定輻射是不是真是會洩漏去外界大氣裏面」。

他並說,今次福島縣核事故暴露出核能發電的最大弊病,就是需要冷卻系統,也都顯示全球核電不安全。「其實今次福島事件是因為沒有獨立電源,和冷卻系統失效,不是因為地震直接震爛了核電廠,所以出現同樣事故的風險依然存在,也都證明核電的技術其實是有缺陷的。」

大規模核漏將破壞生態環境

至於核輻射的危害,古偉牧指出,人體受到高劑量輻射,就會有即時的健康反應,包括皮膚灼傷、掉頭髮、嘔吐,嚴重的話可能有白內障,甚至死亡;而低劑量輻射對人體健康影響,在於會不會增加人體患癌和遺傳病的機會。他還擔憂,如果發生大規模的核洩漏,將會破壞整個生態環境,「其實是絕對有機會影響當地食物、食水和空氣」。

至於日本核輻射是否會影響香港,古偉牧認為目前影響有限。港府當局也強調,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的輻射物質吹向太平洋,不會影響香港。天文台24小時監察香港輻射水平,目前一切正常。

因應日本的核電站事故,香港從13日起對日本進口的新鮮食品包括牛奶、蔬菜和水果等進行輻射水平測試。

另外,日本核電事故也引發全球對於核電安全的關注。法國和德國近日都出現了反對核能建設和利用的示威遊行。

中國核電發展引全球憂慮

中共政府近年來銳意發展核電廠,也正引起全球的擔憂。中國大陸目前共有13個核電廠,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上周六宣稱,中國發展核電的安排不會改變。

但專家擔心,中國缺乏足夠的核安專家及管理大量核電廠的經驗,大躍進式的建造核電廠將可能有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

去年,距離香港僅50公里的深圳大亞灣核電廠曾先後3度發生核輻射洩漏事件,但卻被批評隱瞞和延遲向香港當局通報,激起港人的不滿。

綠色和平重申,全球包括中國要停止建造新的核電廠,逐步放棄使用核電。

相關新聞
以色列大使:開放對待緩和黎巴嫩衝突想法
四方會談 拜登指中共在試探美國 專家解析
拜登任內最後一次聯大演講 聚焦六大議題
以色列空襲 真主黨導彈和火箭彈指揮官喪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