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2月08日訊】最近,耶魯大學法學系教授蔡美兒(Amy Chua)的新書《虎媽戰歌》引發了一場關於東西方教育理念之爭,「虎媽」蔡美兒成為全球嚴厲型家長的代表人物。她教養兩位傑出女兒所用的「中國母親的方式」激起各界熱議,鮮花磚頭齊飛。
1月8日,《華爾街日報》書評版以《為甚麼中國媽媽比美國媽媽好?》為題,刊登了新書的部份章節,諫言西方家庭應借鑒中國家庭的嚴格家教方式,這篇文章很快就成為「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大熱門,吸引了7000多條評論,還有十幾萬人將它轉載到臉書上。蔡美兒本人也收到成千上萬封威脅信件,許多人指責她「虐待兒童」和「醜化亞裔」。不過網站讀者投票顯示,60%的美國讀者認同嚴厲的東方家庭教育方式。
很快,虎媽的戰歌也在歐洲大陸上奏響,中美教育方法之爭演變成了東西方教育方式的爭論。歐洲媒體大體上的反應可用德文一家媒體的話概括:「它(這本書)若也在德國獲得成功,那就真要為德國的孩子擔憂了。」而自認走教育中間路線的歐洲父母們對虎媽顯示出更多的不屑一顧。
從北到南,我們來看看歐洲各國的父母和媒體各自用甚麼樣的旋律回應虎媽的戰歌。
• 瑞典:生活不只是高分,孩子還要學會與人相處
《哥德堡郵報》採訪了一位媽媽卡倫,她四歲女兒薩拉也在學習小提琴,但不是通過強制的大量訓練,而是通過聽、模仿讓孩子如同學習母語一樣毫不費力地學習音樂。因為卡倫自己也拉小提琴,薩拉也喜歡,「一起做一些事情很有意思」。卡倫表示:「孩子認為有趣,我們就參加。孩子認為沒有意思,我們就停止。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要在音樂中獲得快樂。」
該報說,給孩子壓力讓他們拔尖,這種現象在瑞典並不多見。不過兒童心理學家瑪麗•卡爾松覺得,也不能太遷就孩子,對他們要求太低了,兒童就會覺得自己不行,當然過分要求也不對。另一方面,如果只重視學習成績,孩子會感覺得了高分就足夠了。卡爾松認為:「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生活不只是得分最高,孩子還要學會與人相處。」
• 丹麥:同情心和社會社交能力會帶來多方面成功
《貝林時報》找出了100年前發生在美國的類似事例,1912年兩位俄羅斯裔美國教授合作出版了一本書,此書描述了他們的兩個接近天才的兒子:比利和羅伯特。他們兩個從小接受嚴格教育。但成人後問題很多。如比利不能承受壓力,在壓力面前屈從或退縮;而羅伯特則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經常抱怨父親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很自私的人格。
記者得出結論:「嚴厲管教毫無疑問有它的優勢:當被要求完美時,孩子們就很忌諱只得到第二,他們會很努力地爭奪好的分數,因此會為此付出相應的勞動。但缺陷是孩子缺少同情心和社會社交能力,但這些素質會帶來多方面的成功,例如能讀懂他人反應。如果蔡美兒和她的孩子們能具有這些素質,他們就不會對他人的反應如此驚詫了。」
• 挪威
高中教師兼兒童作家比約恩•賀維克認為挪威的學校需要向孩子提出更明確的要求。他在挪威晚郵報上對當今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討論。有人認為,相對於缺乏系統、無壓力的學習,多數學生可能會從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對升學和就業的正確態度中獲益。但有人也認為,學校應該是有趣的,帶勁的,學生應在體驗和跨學科中學習,不能對學生提出太多、太絕對化的要求。
• 荷蘭:孩子有人身價值,家長也需從他們的角度看事情
一位荷蘭母親在《標準報》上寫出了她和蔡美兒的不同:「每週六上午,音樂老師必叫我的小兒子去前面唱歌,這給我造成很大壓力,我們不停地練習、練習再練習。我自問,這一切都有甚麼意義呢?是因為我自己沒有成為音樂家而要讓我的孩子成為音樂大師嗎?之後我們鼓足所有的勇氣告訴音樂學校,我兒子不再來了。沒有壓力了,取而代之的是輕鬆。」她接著寫道:「我擔心《虎媽戰歌》的作者蔡美兒會認為我是一個窩囊廢,一個西方母親的典型代表。西方母親們把孩子的幸福放在眼裡,盡一切努力避免劃傷孩子的心靈。蔡認為跳高的橫桿可以提高一些,再提更高一些。」
在同一篇文章中魯汶教育家拉麥克表示: 「從我們西方的理念講,家長不能給孩子施加這麼大的壓力,要求他像你一樣優秀。但是我們也太注重孩子的心裏承受能力,實際上孩子們是可以承受一些小打擊的。教練要是對年輕的運動員要求高一點就會被質問,他傷害了我們的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說,蔡的看法也有道理。」
弗拉芒兒童事務專員瓦諾貝爾根說:「如果你讓孩子做強其所能的事,那麼你就觸犯了兒童公約第12條,即兒童有權利讓父母傾聽他們的心聲。如果你把孩子看作是一個有人身價值的人,你也需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事。」
• 法國
《法國晨報》報導了一位居住在法國的媽媽對美國人的看法:太放任孩子。她記錄下讓清楚地明白自己是法國母親的那一天:「那是在到達紐約不久,在我們那居民富裕而又愛炫耀的布魯克林Park Slope街區的一家超市裡,我買了一滿車東西,到收銀台付錢時,我四歲的兒子看到糖果和巧克力棒,毫無例外地他向我要棒棒糖。遭我拒絕後,他竟然大叫起來,而且倒地不起。他叫個不停,我被激怒了,忍不住高聲對他說:『好啦,鬧夠了你!』突然,周圍所有的面孔都對著我,批評的噓聲四起,「可憐的小孩子」,連收銀員也向我做出堅定的手勢,粗魯地表示她要休息,把「closed(櫃檯關閉)」指示牌放在了輸送帶上,那真的是天大的侮辱。我永遠忘不了她那充滿藐視的眼神,還有兒子的得意洋洋。」
法國母親也是嚴厲的,但是嚴厲的地方不一樣,針對虎媽的十大不准,這位法國母親也秀出了她對孩子的六大不准:
-不尊重(他人)
-剛坐到桌前不到五分鐘就離開
-到鄰居小孩家玩時,以餓為藉口未經允許而擅自打開冰箱
-在父母的床上跳(特別是鄰居家裏的)
-抱怨作業太多和反駁老師,除非真的是老師的錯
-認為「輸贏都一樣,反正輸了也能要獎賞」
一位美國媽媽覺得,法國小孩更禮貌。法國人很小就教育小孩吃飯時如何坐端正,會自己用刀叉。而美國小孩甚至是少年都很少有能穩坐飯桌前超過五分鐘的。而且我不止一次發現,在我的廚房裡,會有位美國小客人正埋頭於櫥櫃或冰箱裡,跟我解釋說:「我餓――――了。」
• 德國:這本書若也在德國獲得成功,就要為德國孩子擔憂了
《南德意志報》寫道:「蔡美兒的故事和所有奮發向上的移民故事類似。她的父母和許多其他移民美國的人一樣,為了子女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而工作到精疲力竭。子女感激他們,成為成功的律師、教授和醫生。但第三代卻願意跑錯方向。因為他們中很多人接受西方自我的理念,成為藝術家、活動策劃人、媒體工作者,而這是蔡美兒想避免的。」
《世界報》則指出:「要是蔡美兒的宣教手冊也在我們這裡成功的話,那真的要為德國孩子擔憂了。這本書的道理可用一個低地德語的諺語概括:『一切都是為我好,少年說,他們把棍子都給打斷了。』」
《每日鏡報》形容蔡美兒行為言語的方式「一點兒沒有亞洲人的內斂、謹慎和低調,而是充滿自誇,挖苦的弦外之音,還帶著地地道道的美國式誇張。」
• 意大利:你走你東方的天才陽關道,我過我西方 「平庸」 的獨木橋。
一位意大利母親在博客上寫道:「沒出息」、「可憐蟲」、「膽小鬼」,虎媽蔡美兒自稱,對自己孩子說這些侮辱性的言語,並不是為了羞辱他們,而是刺激他們做得更好。可是,說實話,我實在不敢苟同這些我連在最糟糕的噩夢裡都說不出的話能對孩子的教育有甚麼幫助。
這位教授媽媽(虎媽)認為,我們西方的教育方法是錯誤的,我們不督促孩子超越困難,這無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相反,幫助孩子實現他們認為遙不可及的目標,才是促進他們成長的最佳途徑。而虎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不惜讓孩子痛恨她。
我想說,你去走你東方的天才陽關道,讓我過我西方 「平庸」的獨木橋吧。
我當不了虎媽,充其量是個「貓媽媽」……不過,我會努力培養我的孩子們的獨立性:他們自己來決定要從事甚麼體育項目、要學習甚麼樂器,或者只是很簡單的一件事,自己決定晚餐吃甚麼。我不奢望會培養出一個莫扎特,一個愛因斯坦。但是這有甚麼關係!我要讓我的孩子成為一個好人,能夠自我約束,尊重他人並擁有自信,這就是我對我的兩個「小矮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