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卓談埃及革命帶來的啟示

人氣 2

【大紀元2011年02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梁耀採訪報導)北非國家突尼斯在一個月之內勝利完成了茉莉花革命,極大鼓舞了埃及民眾。埃及一些愛國青年在臉書上做出一個網頁,呼籲民眾1月25號走上街頭,要求連任5屆、獨掌大權30年的總統穆巴拉克下台。

從最早幾千人響應,不到10天已有200萬民眾走上首都開羅的街頭。2月2號,埃及全國有800 萬人示威抗議,佔全埃及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超過了所謂總統選舉中投票給穆巴拉克的600多萬人的總和。目前,埃及首都開羅的解放廣場上仍有近萬民眾聚集示威,軍方已封鎖廣場,禁止更多民眾進入。

著名人權活動家、目前在渥太華大學任客座教授的侯文卓女士認為,埃及革命能夠給中國的民主運動帶來啟發。她認為,中國民眾不會臣服太久,中國將是下一個埃及。

侯文卓認為,埃及革命有內因和外因,主要是內因,埃及三十年來的獨裁,穆巴拉克大權獨攬,三十年累積的怨憤的總爆發。埃及發生了和錢雲會類似的情況,埃及的普通的年輕商人因為看不慣警察和官府的腐敗,把警察參與毒品交易的事公佈到網上,而且拍了他們的照片和錄像等,被帶去警察局之後,被毆打致死,家人把他死亡的淒慘照片公佈到網上,這個事件讓老百姓聚集了憤怒。

突尼斯發生的事件則由於維基解密和水果商無辜被收繳攤位,自焚而死事件引發。

侯女士接受採訪時說:「獨裁政權在這個時代,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的前後期,都有類似的特點——比較注意發展經濟。但是,發展經濟並不是出於獨裁政府愛老百姓,而是出於鞏固他的權力和自己的財富的考慮。但是,民眾對經濟發展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無論經濟怎麼發展,民眾沒有起碼的民主、正義和社會的公平,沒有對於權利的分享和自己人權的保障法,民眾是無論如何不可能臣服太久。」

侯文卓認為,這些現象表明中國目前的體制不可能持續太久。她說:「中國只不過是放大了若干倍的埃及,因為中國的情況複雜一些,人口多一些,面積廣一些,共產黨更狡詐一些,……但是,所有這些加起來,都不能逃避一個現實:中國將是下一個埃及。」

她說:「突尼斯的革命基本上一週之內就完成了,埃及要稍微久一點,因為埃及比突尼斯大一點,那中國也更大一些,(變革的)時間上也要久一些。但是這些都是必然要發生的。我認為中國的革命在十年左右還是要發生的。」

儘管中共動用大量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網絡封鎖,但是侯文卓認為網絡封鎖,能封鎖的還是很有限的,因為「中國的火山口到處都有」。她說:「許多事是封鎖不了的,比如錢雲會的這個案子。火山口到處都有,唐福珍、錢雲會、楊佳、鄧玉嬌、……因為『一黨獨裁,遍地是災』,到處都是火山口,它捂得了這塊,捂不了那塊,堵得了這塊,堵不了那塊。

她說:「中國古訓是不能堵,只能疏,但是共產黨採用的是非常愚蠢的管理方法。共產黨任何的宣傳都被人詬病。開始知道真相的人只是一小部份人,慢慢的,逐步擴散,從百分之零點一到百分之一,再到百分之十,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侯文卓樂觀的認為,中國人不願意忍受獨裁暴政,也願意付出努力,而且也正在付出這種努力。她說:「很多人,無論是中國民主人士,維權人士,獨立作家、法輪功學員,還有各種教派的人士,這些潛在的力量大有人在,是不可能被壓制的,只要有機會,人們都會抓住這些機會,即使不能一下推翻獨裁暴政,也會讓裂縫越來越擴大,民間的空間越來越大,時間是站在正義的一邊的。」

埃及革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二十年前的八九「六四」。那麼如果中國再次發生大規模的民眾抗議運動,會不會讓中共大規模殘殺百姓的悲劇重演呢?對此侯女士和魏京生先生的觀點一致,她說:「二十一世紀,共產黨既沒有公信力,也沒有對軍隊的絕對權威,今天的中國軍隊絕對沒有八十年代的愚昧和愚忠,今天的軍隊是實力主義居多。今天的軍隊領導人沒有個人魅力或打江山的基礎,不可能一聲令下,軍隊就敢開槍對付老百姓。軍人是要服從命令,但是他們也知道『不能槍殺貧民』。所以,和八十年代末不同,殘殺百姓不大可能。」

侯女士說:「中國類似錢雲會、唐福珍、上海大火、南京爆炸……等等事件,如果沒有高壓和收買,共產黨不能持續這麼長時間。」

她說:「中國雖然不像埃及等國一樣是單一信仰的等國家,但是中國人也相信天地良心。例如,錢雲會的案子有幾百萬的網民在關注,中國人既不愚昧,也沒有喪失良知。如果有不公發生,中國人願意以各種方式過問、調查。」

侯文卓認為:「加以時日,暴政會促進民眾力量聚集。共產黨的愚蠢和殘暴就是中國反對力量的機會。它越殘暴,反對力量就越壯大。」

侯文卓女士希望海外華人關注發生在中東和北非的革命,學習埃及人民的勇氣,並在朋友聚會等場合,傳播突尼斯和埃及革命的成功。

相關新聞
修大法獲新生 渥太華法輪功學員中秋謝師恩
傳統武術改變人生 明洪堂傳人再獲殊榮
【渥京9·6】菲沙公布排名 本市兩小學獲9.8分
【渥京8·30】中小學校車、嚴控手機成焦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