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課教材(高級):管仲之仁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975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1)殺公子糾(2),不能死,又相之(3)」。子曰:「管仲相桓公,霸(4)諸侯,一匡天下(5),民到於今受其賜。微(6)管仲,吾其被發左衽(7)矣。豈若匹夫匹婦(8)之為諒(9)也,自經(10)於溝瀆(11)而莫之知也。」 (《論語·憲問第十四》)

【註釋】

(1)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齊襄公之弟。因襄公無道,小白出奔莒,後來襄公被弒,小白歸國即君位,任用管仲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為五霸之首;管仲亡後,怠忽政事,寵幸佞臣,霸業遂衰,卒謚桓(音「環」)。

(2)公子糾:春秋時齊襄公之弟。因襄公無道,公子糾出奔魯國,後來襄公被弒,公子糾回齊國,遭小白以兵力阻擋,公子糾與之戰,不勝遂被殺。

(3)不能死,又相之:相,音「像」,輔佐。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回國被殺後,召忽自殺,管仲沒自殺,卻歸服於齊桓公,並當上齊國宰相。

(4)霸:稱雄、把持。

(5)一匡天下:管仲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後引喻為統一天下。

(6)微:無,沒有。

(7)被發左衽:被,同「披」。衽,音「任」,衣襟。形容頭髮散亂,穿衣服開左邊的文化落後民族。

(8)匹夫匹婦:匹,音「痞」。平民、百姓。

(9)諒:信實、誠信。這裡指小節小信。

(10)自經:即「自縊」,上吊自殺。

(11)溝瀆:瀆,水溝、小渠。溝瀆,溝渠、水道。

【語譯】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沒有自殺為公子糾殉死,卻當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人民到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早已經是頭髮散亂,穿衣服開左邊的文化落後民族了。管仲哪裡會如百姓一般拘泥著小節小信,上吊自殺於溝渠,而沒有人知道呢!」

【研析】

孔子說:「君子貞而不諒」 (《論語·衛靈公》),是說君子堅守正道,不會拘泥於小節小信。君子擔當大任,要思量許多大事,就不會執著於小節小信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實堅守正道將大事考慮周到、主次輕重緩急適當安排,這比把小節小信看得很絕對而必須遵守,是更重要、更合道理。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論語·憲問》)是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那是得力於管仲的才能,而那就是仁德的展現。主張「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能達到齊魯之地避免被「夷化」的目的,就是管仲的仁德促成的。所以看一個人,應該從整體來看,不能只從管仲「事其主不忠」一時的過錯,就否定了他匡正天下,「尊王攘夷」的大功,從整個過程來看,管仲功大於過甚多,最終也成就了仁德。

【延伸思考】

1、有修養的人應該懷有大志,也不會忽略小節小信,但如果無法兩全,只好以成就大志為重。有的人對於小節小信,很在意,記性很好,而且「言必信,行必果」,這是不是也意味著他可能沒什麼大志?執著於小節小信,會不會妨礙人的修養?應該如何擴大度量?

2、為什麼說管仲「九合諸侯」,「 匡正天下」,「 尊王攘夷」,不用武力,避免齊魯之地被「夷化」,是仁德的表現?管仲當宰相之前的困厄遭遇,和成就管仲的仁德、成就匡正天下的使命有沒有關係?背負不忠的罪名苟且活著,是因為大志未酬,這算不算忍辱負重?

【成語故事】

一匡天下

陸績是三國時代吳郡人。

陸績六歲的時候去九江拜見袁術,袁術給他橘子吃,陸績在懷裡裝了三粒,走時一行禮,橘子掉了出來。袁術說:「陸郎作客還拿人家的橘子嗎?」陸績說:「回去獻給母親。」

孫策在江東時,奉張昭、張紘、秦松為上賓,在一起討論局勢,認為四海未定,須當用武力平息。陸績年少,坐在最後一個座位上,遠遠地說:「從前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子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今天人們不思道德懷取之術,而只是一味尚武,陸績雖然年輕不懂事,私下不安。」

江東虞翻和荊州龐統都是名士,年齡比他大出許多,但都和他友善。

「一匡天下」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匡」指糾正,就是使天下的一切事得以糾正。

(出自《三國誌·陸績》)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蘇秦是戰國時代最著名的縱橫家,他向秦惠王遊說連橫政策。秦惠王說:「寡人聽說,鳥的羽毛長的不夠豐滿是不可以高飛;國家的法令不夠完備是不可以施行刑罰;君王的道德若不被推崇,就不能役使百姓;政策教化若無法順利推展,就不能再交託大臣其它任務。現在先生不遠千里到秦國給我建言,將來我會好好考慮的。」
  • 季路問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說:「還沒能好好侍奉人,如何能侍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沒弄清楚生,如何知道死呢?」
  • 春秋時代,鄭國因為想發兵侵略宋國,最後竟導致晉、齊、宋等國聯合起來,共同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自知兵力薄弱,根本無法抵擋晉、宋等十二國的圍攻。於是......
  • 孔子說:「讚許他人言論的忠厚誠實,這樣的人,你能確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嗎?或者只是外表端莊的人而已呢?」
  • 坐席沒有擺正,就不坐。也許有人會覺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過於吹毛求疵。其實不然,當人在自己漸漸偏離正道的一思一念沒有意識到或把握住時,便會造成更大的偏差。
  • 漢朝的魏其侯竇嬰,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堂兄的兒子,為人十分好客,漢景帝剛即位時,他就擔任詹士的官職。
  • 朋友死了,沒有親屬宗親打理葬事,無可歸葬,孔子說:「喪事由我來料理吧。」 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之類貴重的東西,除非是祭肉,否則也是不拜的。
  •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1)。」 朋友之饋(2),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論語‧鄉黨第十》)
  • 戰國時代,有一次楚頃襄王到蘭台去遊玩,宋玉、景差兩位有名的辭賦家陪侍在側。這時有一陣風吹來,頃襄王情不不禁敞開衣襟,讚歎地說:「這風真是涼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為然,因為頃襄王近來沉溺享樂,荒廢國政,又聽信小人讒言,放逐他的老師屈原,正想找機會勸諫他,於是借題發揮說:
  • 子路使(1)子羔(2)為費宰(3)。子曰:「賊(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8)夫佞(9)者。」 (《論語‧先進第十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