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社記者康世人台北1日電)iPad從去年(2010年)4月開賣以來,短短5個月全球賣出超過700萬台,不但粉碎當初不被看好的質疑,也讓許多行業由此看到新的商機,甚至可能真的開始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形態,這就是蘋果。
2010年1月,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在舊金山的蘋果新品發表會上,正式對外介紹蘋果的新產品iPad。
iPad剛現身時,「定位模糊」、「只是放大版的手機,縮小版的筆電」等質疑聲音不斷。
2010年4月開賣,到9月底蘋果公佈的第4季財報,iPad已在全球賣出710萬台;台灣2010年11月30日開賣,首日不到1萬台的備貨量,就賣出9成;亮麗的銷售數字粉碎了外界質疑。
事實上,iPad這種平板電腦的概念,微軟公司早在2000年就倡導過,當時結合個人電腦(PC)大廠,希望以觸控螢幕和觸控筆的自然人性化操作模式,盼能再次刺激資訊產業再起飛,但2002年各PC廠推出自家產品時,卻因技術不夠成熟、作業系統沒有當初微軟宣稱的人性化,且售價較高,沒有預期受到歡迎。
但在賈伯斯的龜毛堅持下,搭配多點數控螢幕專利技術的手機iPhone,率先因符合人性化操作而取得成功,並帶動手機業界觸控操作風潮後,緊接著iPad推出,再度讓平板電腦的概念復活,也讓各大廠紛紛在今年推出自家產品,成為平板電腦激烈競爭的一年。
事實上,iPad的成功之道無他,賈伯斯在產品發表會上提到的「iPad比筆記型電腦更方便,比智慧型手機更強大」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這背後有許多設計巧思,包括蘋果向來堅持簡約風格,讓使用者可以直覺操控,不用看操作手冊,就能上網、發電子郵件、看網路內容、電子書和照片,還可用指頭操控放大縮小。人性、自然,這是iPad成功的重要因素。
除了硬體,更重要的是內容方便取得。
蘋果結合從音樂播放器iPod時代以來的「AppleApp Store」線上商店,直覺式地透過上網點選、付款、下載安裝,用很便宜的價格,馬上就可讓使用者輕鬆取得想要的內容與軟體。
蘋果最重要的是有一套和軟體商合理的拆帳系統和宣傳方法,提供軟體商軟體銷售分析資料以輔導開發出更受歡迎程式;加上iAd廣告平台,讓免費軟體也能獲利,都讓軟體開發者樂意用盡心思為iPad開發軟體。
因此,「Apple App Store」已有超過30萬款應用程式,並在iPad短短推出幾個月內,有超過3萬5000款軟體專為iPad開發。
更重要的,蘋果為「苦於網路收不到錢」的媒體業,找到了新生機,讓提供內容者真的能收到錢。
內容出版媒體,可先以免費內容作為號召,當讀者下載閱讀,想進一步閱讀更多內容或動態圖表、影音等加值資訊時,iPad內容付費機制立即出現對話方塊讓讀者點選付款,且價格通常都在0.99美元到4.99美元間,讓消費者買得下手。
因此,紐約時報、道瓊斯等國際大媒體,都紛紛推出iPad新聞資訊軟體;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更搶先發表iPad版雜誌「Project」;澳洲媒體大亨梅鐸日前推出只能在iPad上閱讀「The Daily」電子報。
在兩岸,台灣的聯合報已經推出iPad讀報軟體,中央社等其他媒體正研發iPad軟體中;在中國,包括官方最大報紙人民日報等在內,都紛紛推出iPad版電子報。
在電子書上,更是蓬勃發展。除了蘋果自行推出iBook軟體外,包括自行推出電子書產品Kindle的知名線上書店亞馬遜(Amazon),也都推出iPad版的軟體。
媒體紛紛趕搭iPad軟體列車,主要是因為iPad能讓內容供應者,透過蘋果的收費系統和iAd廣告平台,能確實獲利。
iPad的現身可說是救了網路發達以來獲利不斷減少的媒體出版業,加上其他廠商也紛紛推出搭配Android、Windows Tablet等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加上大陸山寨版iPad的低價化,相信很快就會改變人類紙本的閱讀模式,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