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2月14日訊】(據台視新聞報導)國際貨幣基金高層官員指出,亞洲通膨高漲的情形已出現更廣泛的物價壓力之跡象,將使決策者須藉由升值貨幣作為回應。
此觀點顯示出,IMF極度關切全球快速發展地區的當局幣值低於水準之情形,此失衡狀態恐威脅全球復甦。
亞洲部份高速經濟體籠罩在通膨壓力之下,適逢惡劣的氣候以及供應緊繃,糧食、石油和商品價格越推越高,也迫使各國央行緊縮政策。
今年印尼已緊縮政策,中國也展開升息步伐,且人行在去年6月結束人民幣釘住美元的政策後,已讓人民幣升值約 3.7%。
IMF亞太發展部門主管Anoop Singh表示,越來越多跡象顯示,由於更廣泛的經濟結構轉變,而非一次性變動,通膨壓力升高,意味著要控制物價壓力,就必須做一些廣泛的改革行動。
Singh表示:「我們擔心,通膨已經擴散至基礎需求面。單只貨幣政策將不足以抑制這些壓力,必須從改革外匯上著手。
亞洲多數國家當然可以有更多匯率的彈性空間,也可以進一步升值。」「我們確實認為,許多亞洲國家貨幣的彈性和升值,是讓政策立場正常化過程的一部分。」亞洲國家為了保護出口,當局多半不願意輕易讓貨幣升值或匯率浮動,且部分政府會固定介入干預貨幣,使自身貨幣貶值。
Singh認為,決策者不可能在控制匯率的情形下,推行有效的貨幣政策,他雖然沒有具體點出哪一個國家,但經濟學家多半認為他意指中國,因為中國僅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在限定的區間內波動。
亞洲通膨之所以高漲,市場矛頭大多指向已開發國家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資金大量流入高收益率的新興國家,其中包括美國聯準會 (Fed) 2次量化寬鬆的政策。
然而Fed主席伯南克表示,不該怪罪美國政策,而是亞洲基本需求升高,導致中產階層擴大,意味著物價壓力必非某些決策者認為的暫時現象。
IMF官員:「糧食價格上升的情形,部分是因為供應、循環和天氣情況,但你也同時看到更多結構上的改變,這是我們都要記住的,雖然亞洲高度成長和復甦令人愉悅,但我們也關切這趨勢的持續性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