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以為故事是在說父親與小孩間親情互動的故事,讀了才知道其實是要讓孩子認識他還來不及認識的父親,而第一頁就說明了,父親在他只有六個月大時,就已經去世了,並在死前以日誌的方式,寫下許多想對孩子喬丹說的話。
我的父親在我國小四年級因病過逝,雖然已經有心理準備了,但過世的那天還是感到突然,等我坐上計程車直奔醫院時,只留下媽媽的哭聲,以及殯葬業者無情的追問,現在想起歷歷在目。
父親還在時,也很少待在家裡,因此我對他的了解,其實並不多。在讀這本書時,心裡很感慨,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我的父親能寫下那些我不知道的事,那些想教我的事,至少在回憶父親時,能感受到他的愛,而不是一些連我都不太確定的回憶去拼湊他給我的印象。
整本書其實是以媽媽的角度去描述爸爸,並不是查爾斯所寫的那本日誌。生為軍人的女兒黛娜,從小就決定不嫁給軍人,可偏偏遇上了查爾斯,再多的堅持也敵不過他的真誠,兩人的愛情並非一路順風,中間分分合合過,就連生下喬丹的決定,也是在交往了六年後,兩人還未結婚時臨時做的決定。
對於當時已40歲的黛娜而言,機率相對低且有風險,同樣身為母親的我,不斷的想像一個女人大著肚子,隨時要經歷孕吐與身體上的不適,身邊卻沒有老公相伴的感覺有多麼無助,更不用說迎接孩子的那天老公缺席的感覺,心中的遺憾會有多深,但黛娜並沒有被擊垮,沒有抱怨與不滿,只有體諒與滿滿的愛。
黛娜說她並沒有要將查爾斯詮釋成一個聖人,但透過他們兩人的點點滴滴,以及查爾斯對軍職的全心奉獻、對信仰的忠誠、對兒子的愛,以及對許多事的看法,很難不喜歡上這樣的查爾斯,也難怪黛娜最後會打破自己的堅持。
我的心情也隨著故事起起伏伏,雖然早知結果,但如同我早知生病的父親將要離去一樣,敘述到查爾斯如何離開時,還是會感到一陣心痛,對於黛爾事後與查爾斯的談話,我好像感受到了黛娜那具大的悲傷與痛苦,堅信著愛會撫平這一切,回憶也將透過文字,永存黛爾與喬丹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