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2月12日訊】2010年年底,中國大陸一家大型留學教育集團發佈的抽樣調查顯示:2010年中國出國留學的高中以下學歷(包括高中)學生所佔比例已達19.75%。這些學生大多未滿18週歲,還有個別的甚至是小學生。消息一出,業界驚呼:幼童留學潮,已經從趨勢轉變為現實!
據東方網-文匯報報導,去年,滬上舉行的一次年度留學總結會上,一位教育官員透露:教育部擬不再反對「留學低齡化」。 上述種種消息,傳遞的是一個清晰的信號:又一波「幼童留學潮」,即將來臨。
「留爸留媽」的心情異常複雜:十三四歲的孩子,中文還沒有學全,就要取而代之地面對每天一節的「聖經課」、「西方宗教史」,將來會否「裡外不是人」?在國內學習堪憂,希冀著去國外鍛練一下,會不會反倒成了「留學垃圾」?錯過了孩子最關鍵的青春成長期,家長會否釀成大錯?
但這些留爸留媽依然願意賭一把,「賭博」背後,則是一個個家庭痛苦的掙扎和情非得已。 讓人意外的是,不少「留爸留媽」目標並不高:「我們也沒想過要孩子衝擊美國名校,順順利利讀完大學就行」。
一對與中國老師「戰鬥」的父母
今年新年前,上海的一家五星級賓館正在舉行一場特殊家長會,參會的家長或已經、或正在打算把孩子送出國留學,聚會因此被稱為:「留爸留媽家長會」。
一戶從杭州趕來的留學家庭很快成為焦點。這家的女兒名叫白潔,16歲,去年結束國內初中學習,前往美國私立女校求學。 白媽媽透露,早早送兒出國,源於與大陸老師間的「戰鬥」不斷升級。
「戰鬥」始於白潔小學一年級。彼時,白潔各科成績總是班級「倒數第一、第二」,且大多為「紅燈」。而白潔的父母從不擔心她的智商。「我和我先生是6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我們雙方的父母又全是醫生。我們相信遺傳,白潔的智商差不了。」令他們懷疑的是,老師和他們的教育方法。
小學四年級起,白潔的作業開始增加,看書、看電視的時間被擠占。這時,白家上演了一道奇異的風景:老爸和女兒一起做作業。為女兒剔除作業中的簡單重複性勞動,但老師認出了家長的筆跡,斥責白潔。原本就成績不好的她,遭來更多同學的排擠。
但有了更多的課外時間,白潔看完了《上下五千年》、《世界通史》等幾十本書;把自學的《新概念英語》第1-4冊當兒歌唱。五年級時,她超過了班上成績最好的同學。
到了初一,白潔的學校生活等同於「考卷+考試」。加碼的作業不只累倒了白爸爸, 他們不知道,白潔被保護的「自學方式」能被學校容忍多久?
「因為看到了孩子的聰明,所以我們選擇逃離。」去年,白潔初三畢業,搭上赴美航班。
出國 只為多睡一會兒
以做作業時間的多少,為學校好壞的評斷標準,簡單得有些殘酷。然而,這卻是不少留學家庭選擇送孩子早點出國的導火線。
「我的孩子才上初一,做作業已經要做到晚上11點,以後怎麼辦?!」「現在孩子放學回來,我們都跟打仗似的——6點鐘到家,我們事先準備好洗澡用品,15分鐘洗完澡出來;飯桌上碗筷、飯菜全部備好,20分鐘吃完,開始做作業!一分鐘都不浪費,幾乎每天都要到11點收工。一直這樣下去,全家都神經衰弱了。」一群素不相識的家長,相擁「吐苦水」。
對於上海一所公辦初中的初二學生沈豪而言,這種辛苦快要到達「極限」。「不止是每天做作業到11點,我的好朋友還有好幾次連續24小時沒睡覺;還有的人每天晚上補課到11點,回到家睡4個小時,早上3點鐘起來補做作業。我馬上也要這樣了。」
沈豪自言是班裡的「差生」——各科成績徘徊在六七十分,有些還「開紅燈」。在班上,成績越差,越辛苦,有24小時不睡記錄的多半是「差生」。
當得知出國雖然能帶來寬鬆的學習環境,卻要耗費家裏兩三百萬的存款時,沈豪低頭訥訥地說:「我真的無路可走了,我想多睡一會兒覺,我必須出國。」
一個「沒得選」的務工者子女
小丁從小學一年級起在上海唸書,直到在2010年升入初中後,小丁家被老師「鄭重提醒」:小丁不能參加上海中考,要麼回原籍參加考試,要麼留在上海但只能讀中職。
小丁在班裡是班長、成績優秀。丁爸爸表示,如果初三回去考,沒有學過當地教材,勢必考不上好的高中,將來上大學也懸;如果提前回去,老家早沒了親戚,誰照顧孩子?可留在上海,只能讀中職,夫妻倆覺得對不住孩子。「孩子成績好,我們不能廢了他呀!」
在上海的安徽老鄉提議,讓孩子「留級」,等上海政策「鬆動」的那一天。丁爸爸搖頭。
到底該怎麼辦?「還是申請出國吧。」寒假前,丁爸爸去小丁的小學開了孩子的過往成績證明,家庭並不富裕的他們,又去銀行申請了50多萬的留學貸款——夠付第一年的學費、生活費。
「如果孩子現在能出去,就送他出去,反正國內也是讀不上去了。」丁爸爸時而說得很決絕,時而又不停歎氣。「最好,還是別出去……家裏都快要『打仗了』,因為我妻子不捨得孩子,我何嘗捨得!」
「我們是被逼著把孩子往外送啊。」丁爸爸感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