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2月03日訊】有人說,中國經濟是全球未來的希望,有人說中國經濟即將崩潰,那中國經濟的真相是什麼呢?
之所以有這樣對比懸殊的認識,主要是對中國看法不同所導致的,其實,經濟問題從來都不是獨立的,經濟狀況和政治體制、社會狀態、法制狀況及文化思想都是息息相關的。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眼裡,全球經濟不外兩種模式: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於是他們都從其中一個模式來觀察中國經濟。然而現實是,中國經濟既不是計劃也不是市場經濟,任何模式都不能套用。
由於中共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政治服務」,中國的經濟信息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而且被不恰當地歸為國家機密,人們無法得到真實的中國經濟數據,於是加大了認識中國經濟真相的難度。
中國的稅賦政策、不公的分配方式、中小企業的生存、產業結構的調整、房地產的走勢、經濟政策的調整等問題,北京當局會如何打算呢?我們不妨來聽聽專家的對話,從中國經濟的前世今生來觀察其未來變化。
關於中國經濟的對話
文 ◎ 臧山
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歐洲和日本這三大過去的世界經濟區域都在各自的危機當中,而作為目前世界第二大規模的中國經濟走向如何,學者們則充滿了相互矛盾的看法。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雖然放緩,但仍是未來世界經濟的希望所在,但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即將崩潰。
《新紀元》週刊主編臧山,邀請財經專欄作家廖仕明,和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經濟學者(本文中稱他為沈先生)進行視頻對話,討論和分享各自對中國經濟的意見和看法。
全球一體化相互影響大
臧山:最近中國經濟的表現,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我覺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相應擴大,所以必然引起更大關注。但有關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未來,各界看法似乎非常分歧,這是為什麼?
廖仕明:外界對中國經濟越來越重視,經濟規模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好像不完全是這個原因。九十年代之後全球經濟一體化開始,十多年之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個全球經濟體內,牽一髮動全身。像希臘並非重要的經濟體,但希臘出問題,歐洲和全球都受到巨大衝擊,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
事實上,對中國經濟的看法的分歧,十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中國即將崩潰》作者章家敦認為中國經濟會崩潰,並帶動中國政治結構出現大變化。但大部分人認為中國將會繼續發展,十年、二十年後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種看法分歧,應該是基於對中國現實不同的認識造成的。
其實經濟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經濟狀況和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法制狀況甚至文化都有很大關係。對於大部分經濟學家來說,經濟只有兩個模式,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其實中國現在既不是計劃也不是市場,所以兩個模式都不能套用,這是很多專家們的誤區。
沈先生:廖先生談到全球經濟一體化,不知道各位注意到郎咸平最近的一個講話沒有,這個講話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臧山:注意到了,說中國經濟快完了,製造業被消滅,國內資金大部分轉入投機性運作,也說中國上了西方的大當。
沈先生:郎咸平有他的觀察點。比如製造業,中國是世界工廠,但實際上只是低級加工組裝,利潤被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部分拿走了,中國只獲得了很小的一部分。但中國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八十年代末期中國政府就提出了這個策略,當時還是趙紫陽當政,所謂「大走進大出,參加國際大循環」。後來中國經濟的走勢,和那時的設計差不多。走的是所謂「日本模式」,即出口導向。
其實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可選擇的道路並不多。以當時我們的狀況,吸引資金進來,加工產品外銷,可能是唯一的一條路。只不過,發展到今天,中國確實遇到了瓶頸,國際市場上廉價的中國製造到處都是,如何增加再增加出口確實成了一大難題。
中國政府不會減稅
臧山: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看變量而不是存量,沒有辦法以過去的速度增長,當然會成一大問題。
沈先生:上個月我們去了珠三角,問題確實不小。2008年很多企業倒閉,光外資大概就有三萬多家,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恢復,再加上那個企業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發生不少問題。
中國經濟對外貿依存度有60%,珠三角有些地方更為嚴重,所以國際市場一疲軟,中國經濟就出問題。月初匯豐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到了48,是三年多以來的最低,和我的觀察差不多,企業生產確實有萎縮的趨勢。
廖仕明:歐美的做法,如果想幫助企業,應該減稅。中國既不減稅,也不放貸給那些民間企業,為什麼?
沈先生:我先提一個問題。中國人向來最重視教育,為什麼中國政府財政教育經費比例特別少?我問過一些政府官員,他們的答案很簡單,政府不給錢,我們的家長也會出錢讓孩子讀書。這和中國政府稅收的情況有點類似吧。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創業精神的民族了,大家都想創業辦企業,政府不提供幫助,徵收高額稅收,大家仍然願意建立企業。
臧山:那不一定吧。中國人愛吃,中國政府大吃大喝的公費開支也沒見少啊,中國人講排場,用公費排場的錢照樣很多呀。
沈先生:那是花公家錢自己受益,和花公家錢別人受益是兩回事。
廖仕明:都說今年訂單減少,那為什麼出口額反而增加呢?這裡面有許多疑問。
沈先生:採購經濟指數反映製造業衰退,已經連續三年在五十之下,其實說明最近兩三年出口狀況都不好。我覺得海關統計出口額上升,很可能和資金外流有關係。中國的外資很大一部分是假外資,國內資金出去轉一圈,變成外資進行中國投資,現在發現情況不好要再出去,就反映在出口額上了。這裡面貓膩很多。
廖仕明:10月份央行公佈的現金流量有增加,但好像銀行貸款沒有增加,在市場上也反應不出來。
沈先生: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是外貿順差,但今年外匯儲備卻減少了,這說明問題,不少資金跑了。
臧山:富人移民?
廖仕明:其實有錢人早準備好了,現在才想移民的,多是那些二、三流富人了。我知道一些富豪,早就做好了後路工程,資金通道暢通,護照或者綠卡在手,一有風吹草動就溜之大吉。
臧山:中國出口增長放緩,投資又不能再大幅增加了,只剩下刺激國內消費還有空間。
分配不公是消費低迷的主因
廖仕明:中國國內消費對GDP的貢獻,已經下降到40%以下,正常國家是70%。理論上說確實有很大空間,但刺激消費說起來容易,這些年也一直在說,但從來刺激不起來。
沈先生:前兩年搞家電下鄉,說是要刺激農村消費,結果如何。中國居民國內消費疲弱,國內倒是有共識,是因為房屋、醫療和教育三大塊壓得老百姓不敢消費。
臧山:外界對中國經濟看不懂,內部人又有老一套說法。中國經濟這些年的增長,在我看來實際上有很大一塊是計劃體制的非貨幣經濟轉化成為貨幣經濟的結果。比如說教育,並非以前沒有教育,只是現在把以前的免費變成了現在的收費,所謂暗補變成了明的錢。以前小孩上學一年二十元人民幣,現在一千多,反映在GDP上增加了差不多十倍。醫療和房地產也是這樣。
問題是,這個過程並不是公平的。因為以前中國政府在城市福利的支出,現在變成了城市居民的收入,農村居民卻沒有。所以農民工孩子上學繳納的學費更高,普通民眾生病交錢更多,城市居民房產購入的平均價格比農村居民更低。結果造成了中國財富分佈的極不平均。
中國現在的制度,是損不足補有餘,窮人補貼富人,無權的人補貼有權的人。比如局級官員,他買房子、看病、小孩上學等等都比一般人花錢更少,社會福利(中國叫做公務補貼)更多。有錢人也是這樣。這造成中國財富迅速集中在少數人那裡,貧富懸殊太大,國內消費當然就無法增加。
沈先生:是這樣。中國今年國內消費增長17%,但除去通脹,基本上沒有增長,但豪華奢侈品消費卻增長三成。就是貧富懸殊的一大結果。
廖仕明:房地產下跌,對富人影響大嗎?
沈先生:其實未必。恐怕還是對窮人影響大。絕對數對富人影響大,但相對數對窮人影響大。
臧山:美國也是這樣。
中小企業難經濟活力失
沈先生:影響最大的還是房地產開發商、銀行和地方政府。中國有學者計算過,2010年中國地方政府賣地皮的收入,佔了地方財政收入的70%。所以北京要調控房價,地產商、銀行和地方政府都不高興。上個月上海有房地產商降價40%賣房子,要給銀行施加壓力,結果上海市政府急了,下了個「限降價通知」,說降價20%必須向政府報備批准。
過去十多年,上海的土地財政最厲害。今年房價一跌,土地賣不出去了,財政肯定出問題。現在大家都覺得,明年樓價還會繼續下跌。
廖仕明:跌幅可能還不會小。
九十年代很多中國大陸地方政府派團訪問香港,要學香港的管理經驗。其它沒學去,卻把港英政府賣地發財這一套學去了。其實香港人多地少,所以才有地價房價飆升,中國不應該這樣的。
沈先生:1995年朱鎔基搞財稅改革,分成了國稅、地稅。地方政府財政靠一點地方企業的稅根本不夠,只能靠房改、靠土地找錢。
九十年代胡鞍鋼他們搞了一個報告,說中國政府財政占GDP比例只有11%,國家能力低下。要求增加政府財政占的比例。結果到現在連續16年,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增速都超過GDP數據兩到三倍,2010年超過了20%。結果國家能力好像沒有提高,公務員工資和公款消費卻上去了。
但最嚴重的問題,是政府財政增加之後,沒有擴大教育和增加醫療保障,而是在經濟方面投資。公共建設投資不說,大型國企都開始膨脹。中國出口數額這麼大,但今年中國進入世界五百大的企業中,沒有一個是出口企業,沒有一個私有企業,全部都是國企。
郎咸平有一個數字,他說中國市場上銷售的終端產品的價格中,70%是政府稅收。換句話說,中國政府以高額稅收,補貼到所謂超大型國有企業中。我不是說國企不應該獲得幫助,而是說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中,中國的中小企業生存極為困難。
換籠子還是換鳥?
臧山:看一個國家經濟的未來,要看這個國家的中小企業。這和看一個民族的未來要看孩子是一樣的道理。中國的中小企業,確實生存比較困難,缺乏政策幫助,缺乏資金,缺乏技術支持,缺乏管理經驗,還要面臨大國企的擠壓。
那天我在華盛頓DC開車聽廣播,聽到一個中小企業援助基金的廣告。廣告說,別以為是活不下去的企業才申請我們的基金,我們幫助過的企業很多現在都大名鼎鼎。結果列出一個名單,包括微軟、聯邦快遞、思科、英特爾等等。
不過,中國好像也留意到這個問題了。廣東不是要企業升級換代,好像叫做「騰籠換鳥」吧?
廖仕明:騰籠換鳥是個有趣的說法。以前中國大陸就有「鳥籠經濟」的說法,就是把市場經濟關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鳥籠中。現在這個騰籠換鳥意思不同,但同樣可圈可點。按照我的理解,關八哥的鳥籠,可以換成畫眉和鸚鵡,但換成老鷹恐怕就不行了。騰籠換鳥的說法,還是中國政府典型的管理思維模式,你們變,我不能變。我這個籠子換一個鳥。其實中國需要在天空翱翔的大鳥,在那個籠子裡養不出來。廣東的汪洋有很多新思路,但為什麼不想換一個籠子呢?
臧山:換鳥還是換籠子,這個問題提得好。中共當然不願意換籠子了。
沈先生:其實,中國這個籠子不小。只不過,這個大籠子裡面分割成若干小籠子。很多外資沒進中國這個籠子之前,覺得擠進這個大籠子可以做大生意了。真的進去之後,才發現裡面是步步機關,層層區隔。你可以去問花旗銀行,他們會告訴你一大堆故事。
臧山:所以鳥長大了,就要飛出去跑掉,要不然就死路一條。說到這個籠子,其實就是中國的體制,包括了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在中國,這兩個籠子是一個東西,中共當然不會換。
你們覺得,中國經濟明年會如何?
2012不會是好年份
廖仕明:現在中國經濟的問題在於緊縮和通脹同時發生。一般估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會在8~9%左右。按照以前的經驗,中國官方數字增長8%是個界限,低於8%就業情況就會惡化,大概和外國的4%差不多。問題是,如果放鬆銀根,鬆動銀行的流動性,通脹又成問題。今年連續幾個月GPI都超過5%,實際上可能超過10%。而如果繼續緊縮,恐怕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會非常難過。
沈先生:經濟問題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在中國大陸更是如此。北京現在的問題,是中央政府失去了焦點。中國這種極權體制,中央政府的權力維繫在對地方的絕對權威上。現在各地問題不同,多種矛盾同時爆發,北京有些不知所措。也正因為北京權威下降,出現了所謂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問題。明年中共十八大,各派需要地方的支持,這個問題會更加明顯。
臧山:恐怕也得看國際經濟的情況。如果國際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大幅度好轉,中國經濟可能會有轉機。不過我看美國的情況似乎不是兩三年能好起來的,美國對人民幣幣值會繼續施壓。經濟不好的時候,國際貿易糾紛和保護主義問題會更為突出,也更容易產生糾紛和衝突。
正像沈先生說的,中國社會矛盾進入高發時期,民眾對政府的反感和不信任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個程度,勞資糾紛,政企糾紛,地區糾紛,官民糾紛都非常嚴重。所以2012年對中共來說,可能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年份。
沈先生:起碼是非常不好過的一年。◇
========================================================
中國房地產的冬天
文 ◎ 高紫檀
可以開口的都借了,她終於湊齊了房屋首付款,簽了合同等著明年收房之際,最擔心的事卻發生了,樓盤降價了!不足一個月損失幾十萬,而樓市的下跌才剛剛開始……
阿華是一名80後年輕人,和丈夫一起生活在北京,婚後的生活是甜蜜的,但沒想到買了房後的日子是如此悲慘,房子成為心裡的大山,壓得他們幾近崩潰。
婚後錯過了2009年上半年購房的時機,隨後房價像點了火藥一樣噌噌上竄。未到年底,北京一套普通的二手房的房價都已經從1萬漲到了1萬5千元每平方,再稍等幾個月,剛過年,又眼瞅著房價竄到了2萬以上。工薪階層的夫妻倆隨後連四處看房的心思都沒了,徹底打消了買房的念頭,手裡攥的買房錢連付首期都已經感到緊張。
樓市的調控政策在隨後的兩年裡密集出臺,可在各種專家預測樓市要跌的報導中房價依然堅挺。在公公婆婆要「抱孫子」的不斷催促聲中,小兩口衡量一下收入和家庭存款情況後,決定在北京遠郊通州區買一套便宜的房子。
花了不少時間,在通州四處打探比較後,包括公公婆婆在內一家人看中樓盤華業東方玫瑰,一套小兩居室的房子,17,5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不過首付款也要數十萬,除了拿出婚後攢下的錢,還借了公婆的、爸媽的、姑姑阿姨的、叔叔舅舅的,總之可以開口的都借了,終於湊齊了首付款。今年7月份,小兩口交了首付款簽了合同買了房子,就等著明年收房。
最擔心的事卻發生了,樓盤降價了!想到不足一個月損失幾十萬,阿華眼前一黑,感覺胸口的血一次次往腦門上湧。隨後幾天,阿華和幾十位憤怒的業主一起衝到了售樓處,可幾番交涉,留下的只有失望和傷心。阿華那時不知道,樓市的下跌才剛剛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國各地的房價陸續下跌,像她這樣經歷的人越來越多。
11月18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環比首次下跌0.14個百分點。與9月相比,在70個被統計城市中,新建商品房環比價格下跌的城市為34個,持平的城市有20個。環比價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7個。樓市的降價風潮遍及一線城市,同時在二、三線城市中迅速蔓延。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院長楊紅旭認為,樓市價格拐點已經發生。
北京三贏圖書工作室主編郭一平撰文稱,廣州一位建築商披露,承包建築總面積11,893平方米的商品房,給地產商合同上的交貨價是808萬元,每平方米的建築均價為679元,而實際建築成本是每平方米572元。建築商提供的證據包括,所有的採購材料的發票和收據,也有他與各個班主簽下的所有合同。一共31 份,主要包括材料和人工兩大塊。
郭一平據此撰文表示:「房價,現在離真正的底兒遠著哩!尤其北京那房價,再降70%也見不了底兒。」◇
========================================================
中國地方政府負債樣本
文 ◎ 慕透
廣東省雲浮市都楊鎮的債務現狀,由於其超過2億元的債務,被眾多經濟學者當成了一個活的研究樣本。
許多經濟學家說,地方債問題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炸彈,這並不誇張。根據中共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所作的審計工作報告,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共10.7萬億(兆)元。
但獨立研究機構FOST(福盛德)認為,審計署報告明顯低估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並認為這一低估主要表現為:一是四級地方政府僅統計了三級,而鄉鎮政府債務問題突出;二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數目偏低;三是地方政府債務中的銀行貸款數額可能被低估。
而廣東省雲浮市都楊鎮的債務現狀,由於其超過2億元的債務,被眾多經濟學者當成了一個活的研究樣本。
都楊鎮總人口5.1萬,面積249平方公里,2003年由都騎鎮和楊柳鎮兩鎮合併而成,合併的同時也繼承了兩鎮合併前欠下的所有債務,一共2億910萬元(其中本金1億1,585萬元,利息9,325萬元)。
當地有關部門提供資料顯示,在2億910萬元的債務中,公路類債務共2,302萬元,其中本金1,784萬元,利息518萬元;建築工程類債務共1,168萬元,其中本金668萬元,利息500萬元;三是學校類債務共527萬元,其中本金505萬元,利息22萬元;公司貸款發展鄉鎮企業、農田水利建設等債務1億6,913萬元,其中本金8,628萬元,利息8,285萬元。
上述絕大部分欠債都是由都楊鎮經濟發展總公司靠貸款和借款完成,都楊鎮經濟發展總公司也就是所謂的地方融資平臺。
都楊鎮每年稅收約2,000多萬,除了正常運作的資金外,能節餘大約50至60萬來還債,但這連利息也還不起。即便不考慮以後的利息因素,要償還目前兩個多億的欠款,也需要近400年的時間。
一位債主稱,政府欠他的還有355萬,按照現在每個季度只還1萬元的速度,不算利息,照這個速度,要近100年才能還完。
不僅都楊鎮負債纍纍,廣東省社科院珠三角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表示,他曾經專門調研過廣東省河源市的鄉鎮,欠債幾千萬元的鄉鎮比比皆是。不少鄉鎮領導為了躲避討債,甚至逢年過節都不敢待在家裡。
在廣東省省情研究中心調查涉及的20個鄉鎮中,政府欠債總額就超過10億元,其中債務最多的鎮達2億5,949萬元,最少的鎮也有486萬元,平均每個鎮負債5,430萬元。報告認為,鄉鎮債務如此之龐大,已超過實際償還能力。
廣東鄉鎮負債纍纍也並非沿海特有,中國各地都一樣。2010年度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除54個縣級政府沒有政府性債務外,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共計10兆7,174億9,100萬元。◇
========================================================
中國會步拉美日本後塵嗎?
文 ◎ 王淨文
中國經濟究竟如何,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還是「一葉知秋」?中共統計局把經濟數據貼上機密封條時,人們看不到真實,於是有了真假難辨的各種說辭。不過西諺有云:「船之將沉,鼠先相棄」,從種種現象中也許人們能一窺真相。
富人移民 熱錢撤離的緣由
2011年11月以來多家國際機構賣空中國股票,據中金公司估計,僅10月就有200億美金的熱錢流出中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馬濤估算,過去10年中有近3,000億美元的熱錢淨流中國。在等待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熱錢大多投到房地產、股市、地下錢莊、商品炒作中,而前期房地產調控和貨幣政策收緊影響,令熱錢失去獲利空間,然而導致熱錢撤離最關鍵原因是,他們預見到中國經濟面臨危機。早在幾個月前美國三大評級公司紛紛看衰中國經濟,預計中國銀行的壞帳率明後年將高達8~12%,2013年中期中國發生金融海嘯的機會將高達60%。如果有人質疑這些「外國人」的判斷不準確,我們不妨來看看大陸精英們的行動。
2011年4月諮詢公司貝恩公佈一項調查,2011年可投資資產超過人民幣1000萬元的中國公民人數將達到58.5萬人,在這群最富裕的中國人中,接近一半的人考慮過投資移民,其中10%的人已經移民完畢。而招商銀行發佈《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近60%接受調研的千萬富翁有移民考慮,其中約 27%已經完成了投資移民。
比富人投資移民更早的是大陸官員及家屬的移民所導致的「裸官」盛行。有消息說:「131萬中國縣團級以上官員及其家屬佔有全民財富的80%。1996至2003年外逃資金流入境外的中高級官員及其家屬帳戶有2.2萬億(兆)人民幣。」據美國政府統計,中共部級以上官員(包含已退位)的兒子輩擁有美國綠卡或公民身份的占74.5%,孫輩則達到91%或以上,以致民眾稱:「現在中國是由一群美國人的爹媽來管理的,他們能為這個國家負責嗎?」從這些碩鼠的外逃中,人們彷彿看到了中國經濟大船將要沉沒的先兆,因為這些官員和富人是最清楚中國經濟實情的,他們無意中用腳代替嘴洩漏了秘密。
拉美模式的悲劇
巴西除了足球值得中國人學習外,其經濟發展歷程也值得品味。當中國人在鬧文革的1968年至1974年,巴西軍政府施行高稅收和「強迫工業化」政策,使其每年GDP增長11.4%並持續了六年,被稱為「巴西奇蹟」,當時有人預言巴西將成為西半球巨人,可以在經濟和政治上挑戰美國。
不過這種「國進民退」政策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劇烈,最終導致農民起義、社會動盪。等外資被嚇跑撤離後,只留下破舊的廠房和失業的人群。整個80年代巴西 GDP增長為零,被稱作「丟失的十年」。1950年代巴西的人均GDP是臺灣和南韓的兩倍多,但現在不到其25%。城市到處都有貧民窟,巴西殺人案佔人口比例是美國的五倍。
類似情況發生在阿根廷和墨西哥。2001年的經濟危機令阿根廷人均年收入從8,000美元一下跌到2,000美元。2001年整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都面臨嚴重衰退,地區經濟增長率由上年的4.1%降為0.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由上年的2.5%降為-1%,這是在8年之內拉美經濟第三次陷入衰退。
中國經濟的拉美模式加劇
回顧中國經濟改革走過的路,很多地方也面臨拉美模式加劇所帶來的危機。比如拉美貧富兩極分化嚴重,然而2010年世界銀行報告稱,中國的貧富差距是世界第一,是全球平均貧富差距的100倍。中國0.4% 的人口就掌握了70%的財富。美林集團稱:2010年中國百萬美元的富豪達到24萬人,所掌握的財富相當於其餘13億中國人社會財富的總和。有人指出,中國經濟基本被500個家庭所操控。
在中國這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世界加工廠」,跨國公司一端掌握著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另一端擁有銷售管道,只將中間一段低增值、高污染的加工環節轉移至中國,出口導向型和外資拉動型經濟的結果是,中國的國民經濟套牢在低端產業的陷阱中,出現了類似拉美的「GDP增長而本國經濟並不發展」的怪象。當中國強行要求外資分享技術時,不少跨國企業選擇了撤離。
有人這樣概括在中國的外國投資商:他們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而對OEM這種貼牌生產,有專家估計,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最多拿到8%。
除工業領域外,讓人擔心的還有外國超市的大舉發展。流通管道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它控制著市場,決定著生產,影響著金融。誰掌握了流通管道,誰就掌握了工業命脈。據香港經濟學家郎咸平調查,不同於香港的是,大陸對各種便利店、雜貨店都收取15種稅費,然而像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國際超市,他們請得起會計師,能夠合法避稅,結果「超市越大,稅費越低」,加上資金雄厚,大超市開張時只要價格稍微低一點,很快就把中國人開的小店淘汰掉。當外國超市形成區域性壟斷後,「這些沃爾瑪、家樂福一定開始剝削供應商跟製造業,長期佔用貨款不給你,用各種名義來剋扣你的錢,包括進場費、攤位費、節慶費等,最後我們發現物美賣場它的六種小食品是錦繡大地批發市場的2.85倍。」
如今拉美約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鎮中,由於掉入了「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貧民窟成了拉美城市化模式揮之不去的陰影。然而類似的景象出現在北京小月河「大學生村落」、十餘萬蝸居的「蟻族」身上,同樣為當今6.22億中國城市人口敲響了警鐘。
中國警惕步80年代日本後塵
除了「拉美危機」外,中國還面臨「日本危機」。2009年底法國巴黎銀行警告說:「中國逐漸進入類似198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時期的階段」,詹姆斯‧查諾斯乾脆提出近乎於詛咒的指責稱:「中國房地產泡沫比迪拜嚴重1,000倍以上。」查諾斯是第一個預見華爾街作假帳醜聞的人。
回顧日本1985至1995年走過的路程,「規模龐大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簽署《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一倍→下調銀行借貸利率至歷史最低點→流動性增加 →房地產和股價暴漲兩倍→泡沫崩潰(1989年最後一天日經指數高達3萬9千點,現在只剩下7千多點)→經濟停滯不前的失落的十年」。
不難看出,中國也存在「房價暴漲、貸款激增、投資過剩」現象。中國目前政府負債有人說占GDP的20%或37%,加上地方政府和國有銀行等公共機構的債務,中國公共負債已達GDP的150%,這與日本泡沫崩潰前的200%相差不遠了。
郎咸平2011年10月在瀋陽的祕密講課中談到,「當日本的樓市股市狂瀉千里一直跌到1992年,就在這個歷史的重大轉折時刻,日本政府犯下了和我們中共政府一模一樣的錯誤,竟然開了一個大涼,那就是我們的4萬億(兆),日本政府開的是136萬億日圓,從事著一模一樣的「鐵公機」的建設,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
他舉例說,在東京經常看見三條平行的八車道高速公路開往同一個方向,大量公路建好之後沒車跑。順著公路一直開到海邊,下車一看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賣紀念品的小商店等著你。不過中國的房地產也出現類似過程現象,比如鄂爾多斯新建城市沒人居住,被稱為「鬼城」,大陸經濟學家謝國忠稱「中國商品房空置率為 25~30%」。
回顧日本、拉美的教訓,再看看中國的現實,怎不令人擔憂呢?◇
========================================================
北京的經濟政策和阻礙
文 ◎ 李梅
根據中國當局公佈的數據,中國經濟持續十多年保持著高增長到過熱、然後調控、再刺激到更高的增長這樣一個令人目眩的運行軌道,結果是整個經濟體不斷膨脹,通貨膨脹欲控不止。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宏觀調控為什麼失靈呢?
大政府的觀念從未放鬆
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計劃主導全國的經濟。後來向市場經濟轉型,從銀行體系到企業均出現了諸多改變,銀行體系有了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等,企業界也是大小機構公司層出不窮。但不論經濟運行中參與者的構成發生了如何令人詫異的變化,實則沒有改變的是大政府仍然在繼續主導全國的經濟。過去計劃經濟下,大政府主導,經濟極度貧窮,走到了官方形容的「崩潰的邊緣」。
而今,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仍是大政府主導,只是經濟不斷膨脹,可以說膨脹到了崩潰的邊緣。所不同的是,過去只有中央政府在做經濟計劃,主導經濟發展。現在除了中央政府以外,地方政府也在主導地方經濟的增長;國務院下屬部委坐大,也是經濟增長的好推手。當這些能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的機構都以各自的利益為重的時候,就出現問題了,比如中共中央政府財權大攬,94分稅制改革,財權上收;後來又大搞大抓大企業,這可苦了地方政府。為增加地方收入,地方政府搶著上項目、賣地、推動房地產過熱擴張等現象早已不是新聞;國務院部委利用公權力制定政策,圖謀本部權利及本行業擴張。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國務院部委的利益博弈,導致多年來投資持續高增長,推動中國經濟不斷擴張膨脹,遠超過中央政府確定的經濟目標。
龐大的銀行體系仍然是小銀行
中國看似有完善的金融體系,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確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相對於大政府主導經濟而言,中國龐大的銀行體系仍可在一定程度上視為政府的附庸。
首先,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就缺乏制定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比如,為了保護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人民幣匯率不能隨市場而動,央行被迫購進外幣,外匯儲備大增,已達3萬多億美元,同時相應投放天量基礎貨幣,儘管人民銀行在2003年開始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通過央行票據發行來對沖由於要穩定匯率而投放的貨幣,但至今仍有5萬多億人民幣尚未回籠。
央行利率的制定也是圍繞北京當局的要求轉,保企業損大眾,儲蓄存款負利率不僅多年未改變,而且存款利率與通脹之差越來越大,按照官方公佈的通貨膨脹計算,目前負利率已超過3個百分點。
對國有商業銀行而言,貸款投向也是受政府的規劃,比如產業政策所指揮。即便已經出現產能過剩,效益低下,壞帳風險高企,銀行也得繼續放貸。
在地方上,地方政府更像是當地經濟發展的CEO。在當地的銀行特別是地方銀行在貸款投放上,不能無視地方政府開發建設、擴張經濟的資金需求,地方融資平臺更方便為當地政府所用,並且積累了大量的金融風險。
政令不出中南海
在經濟的不斷擴張中,中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國務院部委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的權勢坐大,中央政府的權威漸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事實。
就房地產市場來說,樓市調控兩年多,國務院三令五申,並沒有撼動瘋漲的房價。即使今年出臺有史以來最嚴厲的調控措施,一直到9月底全國各地的房價都維持在拉鋸僵持狀態,直到10月份以後,市場才開始真正看到房價下降的希望。但隨即,上海市就推出新政,要求房價降幅超過20%,要重新備案。上海市此新政被廣泛視為與中央調控房價唱反調的「限降令」。
2012拿什麼拉動經濟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期,中國政府出臺4萬億(兆)人民幣刺激經濟計劃,主要投向鐵路、公路、機場建設,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貸款。由於是投資於鐵公機,短期內立竿見影拉動經濟增長,解決部分就業,但留下了長期產能過剩、銀行貸款壞帳風險累積和高通脹的後遺症。儘管人民銀行從2010年10月到今年7 月期間五次、小碎步象徵性調高利率,今年前三季經濟仍然過熱、通脹持續攀高,就是此刺激計劃的後遺症表現。
2009年為了應對次貸危機對出口的影響,中國曾先後七次提高出口退稅率,使得出口退稅額在2010年高達7,300億。次貸危機之後,政府對大部分出口產品並沒有相應降低出口退稅率,維護了既得利益者的好處,出口也繼續維持了高增長,外貿順差繼續增加。2012年,外部經濟環境若無大改善,中國的出口增長何以為繼?
在人民銀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說,國內消費名義增長17%,扣除通脹因素,實質增加了11%。實際情況則是,由於食品的價格上漲很快——比如豬肉價格上漲超過40%,不難看出,消費增長中物價上漲的因素作用更大,而非內需有了真正的改善。
目前4萬億刺激計劃已是強弩之末,並已遭遇高通脹。人民銀行肩負穩定幣值的重任,顯然不願意在2012年扭轉貨幣政策方向,放鬆銀根;而是可能更多的通過貨幣市場操作增加流動性。但最終利率政策的決定,仍是在中央政府。
有建議通過財政政策增加政府開支,進而調整經濟結構作為2012年中國經濟政策的方向,力度顯然會遠小於2008年4萬億的刺激,但在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現實情形下,各地將會如何落實,不得而知。◇
本文轉自252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