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2月27日訊】美國「虎媽」27日再次發表文章暢談「虎媽家教」精髓,稱對於已上大學的女兒,自己是「最放得開的大學生家長」,並稱「虎媽家教」適用於非常早期的育兒階段。她坦言,成才路多種多樣,「虎媽家教」是要培養獨立、有創造力、勇敢的孩子。
無獨有偶,類似於「虎媽家教」,近期中國「狼爸」爆紅網絡,不過,「狼爸」是把傳統國學教育奉為教育子女的重點,他堅信「國學才是正統,理科是文科的使用工具」,「狼爸」4個孩子3個進了北大。然而,快樂童年需不需要「虎媽」「狼爸」?仍是說不盡的話題。
最放得開的大學生家長
《華爾街日報》27日刊載美國「虎媽」的最新「虎媽家教」感言。美國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表示,她和丈夫是他們所知最放得開的大學生家長。她說,很多人曾這樣問我:你的大女兒索菲婭(Sophia)上大學了,你是不是還以「虎媽」的方式對她?是不是以「遙控」的方式禁止她在外面過夜、催促她做功課,通過Skype監督她練習鋼琴,並確保她不看電視,不玩電腦遊戲?
蔡美兒表示:「事實恰恰相反。我和丈夫可能是我們所知最放得開的大學生家長。我們從不問索菲婭打算修甚麼專業,晚上做些甚麼,有時候我們還可能忘記參加家長的週末活動。收到她幾條對期末考試感到緊張的短信時,我們告訴她要放鬆,平時做甚麼就做甚麼,不會有事的。結果她真的沒事。」
蔡美兒:「虎媽家教」精髓
蔡美兒說:「虎媽家教」的關鍵點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它實際上只在非常早期的育兒階段才適用,在孩子大概5到12歲時最為有效。如果運用得當,「虎媽家教」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自立,而不是相反。
蔡美兒表示:「我坦誠地講述了自己如何培養幾個女兒,為甚麼那樣培養,但卻因此而在過去一年裡遭到了很多責難。但最讓我受不了的,可能是有人說『虎媽家教』造就的是逆來順受的機器人。這根本沒有理解『虎媽家教』的精髓。」
蔡美兒說,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大學生活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體驗自立。「虎媽家教」就是要讓孩子為這一刻做好準備。對於那些不管做了甚麼都會聽到「你真棒、真了不起」這樣的反饋的孩子來說,要是有甚麼事做砸了,他們肯定會感覺很糟糕。相比之下,「虎子」通常都比較達觀。知道即使不是天資聰穎也可以成功,知道勤能補拙,這會令他們鼓舞。
她認為,當下的美國有一種把創造力浪漫化的危險趨勢,結果卻給創造力的培養造成損害。比如,大家都以喬布斯(Steve Jobs)和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為例,然後得出結論,創新的秘密就是從大學退學。事實上,這兩人都極端刻苦,自我鞭策力極強,在面對失敗時抗打擊能力也很強,這些正是「虎媽家教」希望促進的方面。
不過,如果你沒有掌握最基本的東西,如果你不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如果你在生活最初10次將你擊倒之後無力從地上爬起來,你就不能發明出谷歌(Google)、Facebook或是iPod。
蔡美兒說:「我發現,在美國養育的『虎子』的情商都非常高。從一方面來說,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與瘋狂、嚴厲的父母週旋;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他們往往不會愛慕虛榮,因為虎爸虎媽都很誠實──誠實到殘酷的程度。」
不過,蔡美兒也坦承,「虎媽教育」最大的缺點是可能讓小孩喪失主動性,或是缺乏社交技能。因此,在中國式教育體系中,可能不是很適合,但如果放在西方的環境中,情形就會大不相同。
中國「狼爸」爆紅網絡
近日,因「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而被稱為「中國狼爸」的蕭百佑,成了全球華人家長關注的熱點。他的4個孩子中前3個考進了北京大學。為了推銷他的家教心得《所以,北大兄妹》,11月14日,蕭百佑手拿雞毛撢子出現在江蘇教育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中。於是,繼「美國虎媽」之後,圍繞中國傳統式家庭教育利弊的舌戰再度開演。
為了避免「子不教,父之過」,放任自流後父母悔之晚矣,「為了最後不打自己,我唯有現在打孩子。」的想法,在蕭百佑家,從孩子3歲起,只要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必須接受籐條和雞毛撢子的懲罰,動輒按規定打幾十下,經常打得孩子腿上的血印子二、三十條。打完之後還要寫檢討,保證下不為例。
有人評價「狼爸只會訓練狼崽,這個故事與人類無關」。不過,人們發現,蕭百佑教育出來的孩子不但成績好,人品也不錯。孩子們都很孝順,每次出門大人都是空著手,兒女們主動提行李拿包;只要聽見父母回家的腳步聲,兒女們爭著去開門拿拖鞋,家裏來客,都是孩子們端茶倒水,很有禮貌。
原來,蕭百佑從小給兒女自建家庭私塾,要求孩子背誦《三字經》、《琵琶行》、《聲律啟蒙》等古文,他把傳統國學教育奉為教育子女的重點,他堅信「國學才是正統,理科是文科的使用工具」。
快樂童年需不需要「虎媽」?
《華爾街日報》此前報導,「虎媽」蔡美兒明顯觸動了人們的神經,特別是觸動了「焦慮階級」(過去叫做「上流階級」)的神經。他們明白,要在新經濟中取得成功,需要獲得多少技能、具備多大的自律能力。
蔡美兒和批評她的人都認為,童年不過是為長大成人做準備。蔡美兒聲稱,她的育兒方法將培養出目標遠大、成功和幸福的成年人,而批評者認為,她的方法培養出的將是神經過敏、自私自利和不幸的成年人。
經濟學家薩默斯(Larry Summers)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與蔡美兒展開辯論時表示,童年的部份意義就在於童年本身。薩默斯說,童年占一輩子的四分之一,如果孩子的童年生活過得開心,那就再好不過了。
童年幸福與否,不僅在於長大後是否成功,還要看兒童所特有的那些福祉是否得到了享受。
孩子過早成人 還是「大人們」也學學孩子?
然而,悲劇的是,為成人階段做準備的童年和享受童年福份的童年之間,存在著一種實實在在的衝突。為成人階段做準備,就要學會像成人那樣謹慎、自律並做好規劃,而這又不利於童年時代的自發性冒險。既要培養小淑女、小紳士,又要允許孩子們逃往夢幻世界享受無憂無慮的樂趣,怎樣平衡這兩種基本需求,眾多家長之間有著深刻的分歧。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政府管理學教授莫斐(James Bernard Murphy)表示,對於童年的本質,我們最聰明的聖賢也存在根本上的分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宣稱,沒有哪個孩子是幸福的,因為兒童無法從事構成完滿人生的複雜道德與智力活動。亞里士多德說,當我們說一個孩子幸福時,意思是他或她早於其他人獲得了成人時代的成就。對亞里士多德來說,童年唯一好的地方在於我們會遠離它。
相反,耶穌經常稱讚孩子,喜歡他們和自己在一起,甚至要求成人向他們學習:「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能進天國。」
莫斐說,今天很多父母如果在向孩子們說教之餘進行一下反思,去發現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多少東西,那麼他們將會受益良多。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