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2月25日訊】12月25日,聖誕日,這一個日子發生的大事格外令人難忘。不知道誰與我一樣記得:1989年12月25日,羅馬尼亞的共產黨總書記齊奧塞斯庫被革命人民判死刑槍決;1991年12月25日,前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解體。至此,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歐各國全部走上西方的自由民主之路。20年前的大事或許不被多少平民關注,那麼去年發生在這一天的大事還有多少人記得?在2010歡樂的聖誕25日,浙江樂清錢雲會被殘害的消息染紅了網絡,也令眾多人的心在流血流淚。
今天,聖誕前夕,當我在網上追憶前塵舊事,驀然發現:聖誕日,竟然是我們中國第一部憲法的生日,即行憲紀念日。台灣人當然知道,因為中國憲法自1947年12月25日生效,此後每年的這一天被定為行憲紀念日,直至今天。這段歷史對我這個大陸人是第一次知道,我想很多大陸中國人也像我一樣,因此在聖誕的日子裡,我提供以下相關信息與朋友們分享。
中華民國實行憲政由來
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提出:中國應沿著「軍政→訓政→憲政」道路實現三民主義。而施行憲政是中國民主化最後一步,也是中國國民黨的奮鬥目標和對國民的承諾。憲政內容:制定憲法,結束黨治,施行憲政,主權在民。行憲(施行憲政的簡稱)開始之後,國民政府過渡為中華民國政府,國民政府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
自1928年秋,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即開始在革除軍閥的穩定地區實行訓政:由國民政府派訓練有素人員到各縣協助人民籌備自治,實現民選,興辦實業。
然而此後,中國內憂共產黨暴亂,外患日本入侵中國,政府訓政在艱難進行,成效難盡人意。在抗戰勝利後,蔣中正希望早日實現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想,決定結束訓政,實施憲政。
憲法草案的順利誕生
中華民國自建立起,一直致力於制定一部主權在民的憲法。自臨時約法頒布後,先後有十幾部憲草或憲法相繼頒布,但因內亂或外患未能施行。1946年元旦,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宣佈年內務必制憲,結束訓政,還政於民。
原本在國民政府行憲的預備步驟中,不需要出現政協會議。但共產黨控制了大面積區域搞政權割據,為以政治方式和平解決中共問題,國民政府決定以國共兩黨對等的方式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商議和平建國大業。
1946年1月,政協會議在重慶召開。國共雙方並民主黨派經過兩旬的談判,通過了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具體實施步驟的五項協議。
1.改組政府決議改組政府,容納各黨,結束一黨專政。
2.軍事問題決議統一軍隊為國軍,軍隊超出黨派,軍人不得干預內政。
3.和平建國綱領建設和平民主統一團結的新中國。
4.憲法草案決議國共共同商議新憲草,制訂各黨協商的民主憲法草案。
5.國民大會決議召開國民大會,制定主權在民之憲法。
政協會議閉幕後,4月初步形成了國共兩黨參與編寫的憲法草案,史稱政協憲草。同時達成整軍協定,整編中共軍隊為國軍。
憲法曲折通過 政府改組
194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依據政協決議正式宣佈改組,進行行憲準備。政協決議規定的40名國府委員裡面,國民黨17名,比政協決議的20名減少了3名,民社黨,青年黨,和無黨派各4名。這樣國府委員會委員總數僅29名,尚餘11席等待共產黨和民盟。中共嫌代表名額少以及不想失去在東北的私利,跟民國政府僵持不下。
共產黨本質是一個獨裁黨,其共產思想體系與以民主自由為基礎的三民主義截然不同。如果真正如憲草約定共軍整編為國家所有,實行多黨選舉參政,共產黨就會擔心不得民心而被選掉,即使共產黨執政,其如果想實行階級鬥爭,把私產國有化,國民黨等其他政黨也不可能允許。因此,共產黨表面參與憲草制定,籠絡民心搞統戰,實際在拖延時間備戰,並尋釁把內戰責任嫁禍國民政府。
1947年10月,國共軍事衝突擴大,且雙方就改組國民政府後之中共代表名額問題和東北問題僵持不下。國府為及早結束訓政,決定單方面召集國民大會,此舉立即招致中共反對。11月15日,制憲國民大會於南京召開,雖然共產黨拒絕出席,但制憲國大代表仍超過法定人數。11月28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向大會提出基於政協憲草藍本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由大會主席團主席胡適接受。按程序憲草審議要舉行三讀會。期間代表出現分歧與爭議,但最終將其基本恢復至政協憲草原樣,並初步形成了憲法草案雛形。
基於政協憲草的最終草案於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正式生效,訓政時期正式結束。此後,中華民國政府定12月25日為行憲紀念日。
此時國共內戰已經全面爆發,改組政府中原屬於中共的席位空缺。改組後的國民政府一直運作到1948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成立。
全國普選及總統大選
憲法頒布後,在正式施行前仍有一年時間,依照《憲法實施之準備程序》,需在憲法實施前產生民選的國民大會代表和立法委員,並在憲法實施後即召集行憲國民大會產生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民國政府。
1947年11月的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是中國第一次國會議員直接選舉,市民踴躍投票。本次直選和立法委員直選使得中國第一次出現了4.61億人民直接授權產生的代議機構,從而使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1948年初,全國除舉行了立法委員直接選舉外,各省市議會也組織了監察委員間接選舉。至此,中華民國政權正式建立在了直接民選基礎之上,成為民主政權。
1948年3月29日,第一屆國民大會即行憲國民大會召開。大會依照憲法以差額方式選舉產生了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蔣中正以壓倒性的高票順利當選總統,但是蔣所囑意的副總統候選人孫科並未獲得當選。在經過四輪投票後,孫科以1295票比1438票敗給了桂系軍人所擁護的李宗仁。不過蔣任期未滿一年則因中國內戰因素被迫放棄職位。
中華民國行憲與國共內戰並行發生,使得行憲本身困難重重。蔣中正制訂了「戡亂與行憲」併進的方針。凡國軍控制的縣市,由人民直接選舉縣(市)長和地方參議會;凡國軍駐紮的各省,由人民選舉省議會並制訂省自治法。1950年,民國政府在台灣進一步落實省縣自治,由台灣人民選舉地方行政長官和議員。
評價以及感懷
罵蔣介石假民主的人自來就有,我不想去假設:如果不是中共破壞了憲政的治國理想,蔣介石在大陸早就放權民主了。但事實是,台灣有哪一個人像蔣介石那樣看透了共產黨的邪惡呢?有哪一個人像他那樣能抗衡毛澤東呢?正是蔣介石抓著實權不放才保住了台灣,給台灣最終通向民主鋪好了道路。
正如胡適評價的那樣:「一個握有政權的政黨自動的讓出一部份政權,請別的政黨來參加,這是近世政治史上稀有的事。所以無論黨內或黨外的人,似乎都應該仔細想想這種轉變的意義。」如果非得不承認蔣的真誠,說他是迫於民聲的演戲,那麼請問,口口聲聲罵蔣介石的共產黨,它能做到這一點嗎?60多年前蔣中正那樣的政治心胸,到今天共產黨連戲都不敢演。
胡適認為:「這次國民黨結束訓政,是一件政治史上稀有的事。其歷史的意義是國民黨從蘇俄式的政黨回到英美西歐式的政黨。這是孫中山遺訓的復活。」這表明國民黨中的精英,並不贊同國民黨像共產黨那樣搞獨裁,而始終要走多黨制民主之路。因為國民黨的立黨基礎和目標都包含這個。蔣介石根據情況延長訓政時間,摸索著走憲政之路,也是國情決定的。西方的民主精神是基督信仰的派生,蔣作為虔誠的基督徒,有還政於民的真誠,也絕不肯背棄孫中山的遺訓。他在等待還政於民的時機,而這個時機讓他的衣缽——蔣經國等到了,這種看法自然就有它的道理。
海外學者如辛灝年認為,中華民國政權行憲之後成為名副其實的民選政權,中華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憲政國家,因此行憲奠定了中華民國的合法地位。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除老牌西方發達國家外的其它民主體制國家,辛灝年的認識一語中的。
最後,在這聖誕的日子,讓我一起感受憲法生日的心跳,聆聽1947年12月21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的廣播講話摘要: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就是耶穌降生一九四七年的聖誕節,將是我們中華民國和全體人民統一獨立平等自由新生機運肇始的一天。我們新憲法特點,就是它保證要把基督教理的基本要素,即個人的尊嚴和自由,普遍的給予我們全國的同胞。這個新憲法確認了全國國民的各種自由權利,它在國家統一與自由之下,於一個自由人民的精神中孕育誕生。我們認為新憲法的實施,只是完成我們建設新中國的最後目標的初步。但這對我們中國三千年來專制政體和封建社會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我願我們全國同胞,憑著信仰和虔誠,共同一致,努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