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子知命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1),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2),無以知人也。」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註釋】
(1)知命:知窮達之分。
(2)知言:聽言能別是非。

【語譯】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一位君子;不知道禮儀,就無法立身於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辨別別人的好壞。」

【研析】
本章孔子對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論語》一書最後一章再次談論君子人格的內容,乃欲塑造真正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延伸思考】
學習完《論語》一書,請回憶書中談論到的君子該具備哪些修養和德性。

* * *
【相關資料】

良臣擇主而事-魏徵的故事
李劍

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館陶人,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舊唐書•魏徵傳》稱他「少孤貧」,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出家為道士。」他博聞洽見,嗜書如命,廣涉典籍,冷靜善思,是一個胸懷政治抱負的奇士。

當隋煬帝荒淫無道、天下英雄豪傑紛紛起兵反隋之時,魏徵先是參加了元寶藏的起義軍,但又覺得看不清天下大勢,心中茫然,便出家當了道士。後來另一支起義軍瓦崗軍首領李密非常賞識他,派人把魏徵請去,讓他掌管軍中的文書,這時的魏徵已經38歲了。

在李密的軍中,魏徵的地位很低,他看到軍中許多不足,曾主動進諫,但不被李密採納。李密兵敗降唐,他隨李密入長安。後來李密心有不甘,又起兵反對李淵,不久兵敗被殺。

魏徵認為李唐政權較有前途,就向李淵請求去招撫李密的舊部,取得了成功。徵得李淵的同意之後,魏徵以國君之禮葬了李密,並撰文把李密比作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李密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他不怕李淵追究,實事求是的描述李密的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讚揚。從沒有人指責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淵。大概是因為天助李唐,而魏徵也是順天意而行吧。

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徵非常有才幹,任他為太子洗馬,對其十分敬重。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殺,李世民當了太子。魏徵被秦王府的人馬捕獲,囚禁獄中,待命處決。李世民聽說魏徵是一個奇才,不忍加害,便派人將他傳入府中。一見到魏徵,李世民責問道:「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係呢?」魏徵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理回答:「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於李建成,又有什麼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見魏徵說得既坦率又有理,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就赦免了他。魏徵為李世民愛才、惜才之心所感動,決定歸順李世民,竭誠效勞。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升魏徵為諫議大夫,這真是得其所哉!魏徵自從為唐太宗重用後,「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他曾前後陳諫二百餘事,指出唐太宗在施政方面的錯誤,不斷提醒太宗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對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唐太宗善於聽取別人意見,成就了魏徵的名聲;魏徵敢於犯顏直諫,促成了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性格。魏徵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名垂青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昏君無道,天必罰之,棄暗投明,乃是順天意而行。古語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看似不忠,其實不然。孟子曾說:「聞誅一夫紂奐,未聞弒君也。」 意思是說忠國不忠君,忠民不忠人。魏徵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殘喘而朝秦暮楚,在他的心中,有一個準則,那就是上安君國,下報黎民。觀魏徵之忠,不是不忠,不是愚忠,不是小忠,而是大忠,忠於國家社稷,忠於黎民百姓,所以他才成為名垂千古的良臣。

【課後作業】
請討論:故事中魏徵的哪些作為符合本章所提之「知命」、「知禮」、「知言」?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對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種,對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種。喜好以禮樂節制舉動,喜好稱道人的好處,喜好多交賢友,都是有益的。喜好侈肆縱樂,喜好惰慢遊蕩,喜好耽溺逸樂,都是有害的。」
  • 孔子說:「不屈折自己的志節,不使自己的身體受辱的,這就是伯夷、叔齊的處事態度吧!」批評柳下惠、少連說:「犧牲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然而他們說話切中道理,行為合乎思慮,但也不過就是這樣罷了!」批評虞仲、夷逸說:「隱居獨善,但合乎清高;放肆直言,但可稱得上合於權宜。」又說:「我和這些人不一樣,只要依道義去做,沒有什麼可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 柳下惠當獄官,三次被黜免。有人說:「你為什麼不到別的國家去呢?」柳下惠答說:「我用正道事人,到哪裡不會被黜呢?如果我用枉道來事人,又何必要離開祖國呢?」
  • 一條扁嘴鯰魚與一條藍鯰魚體型不相上下。兇猛的扁嘴鯰魚死死咬住了藍鯰魚的頭,扁嘴鯰魚吞不下藍鯰魚,藍鯰魚也掙脫不了扁嘴鯰魚的嘴,兩條魚就這樣僵持浮上了水面。最後,兩條魚可能都會成為人類餐桌上的美餚。
  •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 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能做到「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便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辭辛苦地周遊列國四處呼籲,為天下太平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 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在古時候的家庭中,如果父親是當鐵匠冶煉金屬的,他的子弟因為從小看慣了這種熔合的技術,所以比別人先學會用獸皮縫合成袍裘,以作為日後學習的基礎;同樣的,一個造弓的能手,他的子弟也會先學著用竹、柳等柔韌的物品來編製畚箕,為將來造弓踏出第一步。
  • 袁盎,字絲,西漢時楚地人。他的父親以前曾與強盜為伍,後來搬到安陵定居。在呂後時期,袁盎做過呂後侄呂祿的家臣。後來漢文帝即位,袁盎在哥哥袁噲的保舉下,得以擔任中郎的官職。
  • 趙高是個生性貪詐有野心的人,一心想要篡奪秦朝大權。秦始皇去世後,次子胡亥繼位,即秦二世,趙高則當了丞相,可是趙高根本不把胡亥放在眼裡。
  •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後,很想得到這塊玉,便派人捎信給趙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趙王左右為難,送的話擔心秦王不守信用,不送的話又擔心強大的秦軍來侵略。於是大臣繆賢建議趙王請藺相如前來商討應對之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