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書評《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人氣 41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貴遠編譯報導)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前《華爾街日報》社論版副主編梅勒妮.柯克帕特里克(Melanie Kirkpatrick)女士近期對中國小說家余華的《十個詞彙裡的中國》這本書進行了簡單的評述。

她說,讀者可利用該書提到的人民、領袖、閱讀、寫作、魯迅、革命、差距、草根、山寨、忽悠等十個詞彙為線索來了解中國。

余華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小說家之一,作品非常受歡迎,曾獲好幾項國際文學獎。其作品《十個詞彙裡的中國》體現了作為一名小說家的敏銳視覺,這也是他第一部獲英文出版的非小說作品。作品不長,既有對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總結又有對當今中國日常生活的思考,它也警示社會廣泛存在的不滿情緒有可能以不可收拾的方式爆發。

本書共10章,描繪了過去四十多年來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從伴隨筆者成長的躁動、壓抑的文革十年到當前經濟發展的動盪和混亂,娓娓道來,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和社會。作者的目的是「在當代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紛亂複雜的社會裡,開闢出一條清晰的和非虛構的敘述之路。」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敘事親切、深刻、常常令人嘆息,抓住了中國人的心。如果你自認為你了解中國,《十個詞彙裡的中國》會另你重新審視你的結論;如果你不了解中國,你會發現《十個詞彙裡的中國》所說的迥異於任何你從遊客哪裡聽到的或在新聞中讀到的。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也非比尋常,每章圍繞一個詞展開敘述。這十個詞是:人民、領袖、閱讀、寫作、魯迅、革命、差距、草根、山寨、忽悠。這些詞彙不可能出現在中國監控互聯網審查機構的禁忌詞彙列表中,但在余先生的生花之筆下,每個詞都威力巨大,是對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政府徹底批判的導火索。

以「人民」為例,這個詞在1949年後的中國隨處可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日報」、「人民當家作主」,小學生時就學到了。在余先生的敘述中,這個詞引出了1989年天安門64事件,中國士兵對手無寸鐵的民主示威者開槍,動情地敘述了中國的愛國者如何對政府的迫切期望轉而成空的過程。

在他看來,支持學生示威遊行的北京市民,相對於民主自由,他們對根除腐敗更感興趣,因為他們對政府官員的腐敗感同身受,官員們透過攫取了普通中國公民的財富致富。他認為,天安門事件是中國「政治掛帥」和「金錢至上」的分界線。

余華認為,腐敗遍及近代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司法系統。從歷史上看,農民有冤屈可以去京城告御狀,余先生寫道,當今數百萬,是的,每年數百萬絕望的公民湧向北京,希望能找到一個誠實的官員伸張正義,昭雪他們在家鄉受到的冤屈,當他們發現,國家一級的領導人和地方一級的官員一樣腐敗, 那會發生什麼事情?

「文化大革命」的暴力和造成的後果現在已眾所周知,但余華的回憶給近年來世界所了解的中國這失落的十年增添了色彩和細節。

在「閱讀」詞條下,余華介紹了他兒時對「乏味沉悶的階級鬥爭論調」的厭煩,渴望讀到新東西。文學作品被投入紅衛兵所燒的篝火是家常便飯,但倖存下來的部分在讀者手上祕密流傳。一天,他和一名同學弄到一本盜版的中文版經典法國小說,決定手工複製,這樣,他們可以接下來細細品味一遍又一遍閱讀的樂趣,於是他們全力以赴,通宵達旦地抄錄,結果早上發現寫的字就像鬼畫符,只有自己認識。

文革在人們的印象中已經夠可怕了,但他的敘述足以令現代人毛骨悚然。「忽悠」章介紹如何欺詐和欺騙成為現代中國的生活方式。他說:「今天的中國社會道德崩潰,價值體系混亂。」例如,他寫道,在強權的地方官員的指示下,房主被不擇手段趕出家園的事情在全國各地比比皆是。

他對中國社會的描述充滿了沉重的悲觀情緒。他說,競爭如此激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存「就像打仗一樣」。除了引用孟子的話:人只有願意改正錯誤才能進步,他幾乎找不到什麼有希望的話可說。同時,他寫道:「中國的痛苦我感同身受。」

余華決定不在自己的國家出版《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今年最先在台灣出版,現在是美國,人們在猜測,他結束美國的圖書之旅後回到家會遭受什麼樣的待遇。

(責任編輯:張東光)

相關新聞
書評:「另一個聲音」
新書書評﹕蔣介石最後的勝利
舒心:書評:《血路1989》
書評:《雪山之光》密勒日巴的傳奇故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