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洋高考」大陸學生成績達到全球平均水平

人氣 36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辛迪綜合報導)人們常認為,大陸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哪怕其他方面不太行,但考試成績總是很好的,不過調查發現,大陸高中生參加美國大學入學考試,他們的成績只是全球各地考生的平均水平。這對於「以分數論英雄」的大陸教育再敲警鐘,因為大陸高中畢業直接到美國留學的學生大多是相對成績較好的學生。

中國留學生的成績只是全球平均水平

在美國的「洋高考」,一般指的是美國大學入學申請時參考的兩項學術考試,即學術能力水平測驗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和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美國名校對兩種考試的效力都認可。據財新網報導,2010年,參加SAT考試的人數有159萬,參加ACT考試的人數有156萬。在中國,絕大多數準備就讀美國高校的學生,都選擇相對偏文的SAT考試,在北京新東方學校,目前報名參加SAT考試培訓的學生和參加ACT考試的學生比例大約為4:1。

根據CB(College Board)的官方統計,包括中國內地學生在內的亞裔的成績一直是各類型學生中最高的,2010年為1636分,而2011年是1640分,高出全球平均成績150分左右,不過因為語言因素,中國大陸學生的平均考試成績低於美國境內的亞裔學生,但與韓國、日本、印度等國考生並無差距,因此中國內地學生能夠達到全球學生參加SAT考試的平均水平。

12月初,一英語培訓機構發佈了《中國SAT年度報告》。報告稱,中國學生參加SAT模擬考試,平均比美國學生少300分(滿分2400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打破了中國學生成績好的流行觀念。不過有消息表示,近年來大陸學生對SAT考試的適應能力在逐步提高中。

目前中國「洋高考」已由爆發式增長階段轉入一般性增長。因為送孩子赴美上本科需要相當大一筆花費,而能夠承受每年5萬美元以上費用的家長畢竟不多。但能夠直接在大陸考美國大學的,一般都是學習成績 較好的孩子,那些有錢人家把孩子送到海外讀高中的,不歸屬在大陸考生中。他們的成績只達到了全球的平均水平,有人推測,大陸高中生的整體成績,可能就比全球平均水平差不少,比在美國、台灣、香港等其他亞裔學生相差更多。

「洋高考」 強調素質和綜合能力

除了考試成績外,美國大學對考生的考核是全方位的。美國名校的競爭異常激烈,哈佛大學2009年的錄取率僅7%。翻閱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本科招生簡章,校方強調,他們是為未來培養各行各業的「領袖」,需要有「特點」的能接受挑戰的優秀學生;而優秀生的標準並不只限於學術能力和成績,還有社會責任感、組織能力、獨特經歷和才藝特長等等。

上海師範大學原校長、教授楊德廣曾表示,「洋高考」注重全面考查,不唯分數,強調素質教育和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在讀書學習之餘,有沒有參與社會活動,能不能為社會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在社會活動中又體現了多少能力,是素質和能力考查的一個重點。申請美國高校時,除了提交學習成績,還需提供社會實踐活動、發明創造、論文等體現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組織能力的材料。一個同學分數不很高,但高一、高二時參與社會活動多,社交能力強,引起考官關注,最終申請到了一所很好的美國高校。

在2006年的高考錄取過程中,有11名內地各省市的高考狀元報考了香港大學,最後卻落榜了,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內地教育界震驚,他們的邏輯一直就是,高考狀元=精英=人才=香餑餑,在內地是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的搶手貨。而香港大學認為分數只是一方面,關鍵看綜合素質,他們不需要高分低能的「狀元」。實際上,這凸顯的就是兩地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理念的碰撞。

然而中國的高考至今仍是「以分數論英雄」、「以分數論優劣」,不能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而是鼓勵學生追求考分。難怪有人用「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來形容中國的應試教育。

最近瀋陽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張峻銘在做心理諮詢時遇到兩件事:一個男孩曾以理科640的高分成為區裡的「高考狀元」,如今卻被大學責令退學在家;一所重點大學的一個女高才生在去外地讀研究生前接受心理輔導,見到心理醫生時竟羞澀地拽著媽媽的衣襟。他說,以分數而論的「優秀生」,在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卻如此「無能」,應當引起關注。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少,但重要的一條是對分數過分看重,整天讓孩子看書、做作業,應付考試,忽視了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培養,有的孩子甚至很少與外界接觸。

(責任編輯:貝利)

相關新聞
澳洲八大名校 留學生佔四分之一
2012年辦理澳洲留學移民的五大特點
多倫多市府歡迎200名國際留學
來法中國留學生開始熱衷「葡萄酒旅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