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澳洲紐省高考發榜 精英中學表現出色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1年1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庸澳洲悉尼編譯報導)今年澳洲紐省高考結果揭曉,精英中學一如既往地出類拔萃,而私立學校的表現則不如去年。此外,儘管在考試分數上女生好於男生,但在高校入學排名表上名列前茅者男生多於女生。

今年紐省參加高考的71,415名考生,在經過了漫長的等待之後,終於迎來了考試的結果。考試分數於12月14日早晨6點公佈,高校入學排名表也隨後於15日上午9點公佈。

據《悉尼晨鋒報》消息,公立的精英中學表現優異,鶴立雞群。他們與其它學校,甚至與私立學校的距離正在拉大。在考試成績最優秀的前10名中學中,精英中學就佔了九席,而私立中學只有莫瑞亞學校(Moriah College)佔了一席。而去年曾居前10名的兩所私立學校則排在了10名之後。此學校排名是根據考試的各科成績在90分以上的人數與學校總考生總人數之比而算出的。

詹姆斯‧魯斯(James Ruse)農中蟬聯第一。北悉尼男中則驚人地從去年的第八名飆升到了今年的第二名的位置。上升飛速的學校還有麥瑞丹(Meriden)中學,排名從去年的53名升到了今年的第18名;獵人谷文法中學,排名從去年的第199上升到了第51名。

雖然在拔尖的學校中,私立學校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私校的總體勢力仍相當強勁。在前50名的學校中,非公立學校佔了31個。另外,拿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說,即有一門成績達到90分以上者,紐省總共16,420人,其中約52.3%來自非公立學校。

高考成績反映的是學生各自在各科中的表現,但並不能準確反映其被大學錄取的優秀順序。反映後者的是澳洲高校入學排名表(ATAR),此排名表是對高考成績的標準化,即考慮了考生所學學科的組合,考慮了一個學生與其他學生相比較的狀況。此排名表,完全是為大學招生所用的。

在紐省,今年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是,位居高校入學排名表榜首者,男生多於女生。排名分最高為99.95,獲此分數的總共49人,其中30名男生,19名女生。關於學生來自的學校,包括公立中學和其它中學都有。在這方面,大學招生中心故意不明確標注,以免人們據此來給各中學排名。

大學招生中心的主任培諾(Kim Paino)表示,精英中學表現優異,不出人意料,因為精英中學的學生入中學時本來就是依據其學習成績而招收的。關於高校入學排名表中名列前茅者男生居多,與去年的情形相左,培諾表示還有待解釋。她說: 「這是很有趣的問題,我樂於找到其答案。我們知道大學裡女生人數多於男生,今年男生的表現超過女生,很有意思。」

「高考分數是你的表現,而高校入學排名是你所處的位置。」培諾說,「許多學生成績優異,但他們看到自己的高校入學排名後或許會有所失望。」高校入學排名表的中位數是69.25。有17%的考生位居90分以上。

學生們在知道自己的高校入學排名後,就可以集中精力申請自己想上的大學了。在明年1月5日前,他們仍可以更改申請志願。

(責任編輯:李熔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澳洲紐省大多數精英學校,在全國語文和數學評估測試的排名比它們高考的排名好。
  • 澳洲紐省12年級學生將在10月14日開始進入高考,今年的高考生人數再次突破記錄,共有71,310人報名。
  • 澳洲紐省教育局稱,今年選擇高難度數學考試的HSC考生人數增加了9.4%,這顯然與對數學興趣減少的全國性趨勢截然相反。
  • (大紀元記者何蔚/袁麗悉尼採訪報導)澳洲紐省107名高中畢業生高考取得優異成績,榮獲2010年高考狀元獎,其中華裔學生成績令人矚目,獲獎者占總人數的四分之一。2010年12月14日中午,在悉尼科技園的頒獎大會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自覺、努力、放鬆」是這些學生成功的秘訣。
  • 今年,在澳洲紐省高考成績各科兼優的學生中,有更多來自於公立綜合中學和天主教教會學校。
  • (大紀元記者楊潔澳洲珀斯報導)今年西澳12年級的學生將使用社交媒體獲取最新的西澳高考(WACE)信息。16,000多名學生註冊了至少一項考試。
  • 今年,澳洲紐省高考數學考試被反映難度提高,學生們紛紛在社交網發表評論表達不滿;一些教師也對今年的難度水平表示詫異。
  • 澳洲HSC試卷的判卷教師們抱怨紐省學習董事會安排他們在Homebush展銷會的牲口棚裡工作。
  • 在71,415名應屆高中生焦急等待中,澳洲紐省高考成績於本週三早晨6:00公佈。
  • 有不少香港人家庭透過BN(O)簽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移居英國,當中家長最為關心的就是教育問題,許多家庭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而選擇移民。移民英國的港爸Gordon Lam,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來到英國讀中學,即將升讀大學,究竟他們需負擔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一家人要怎樣應對龐大的教育支出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