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文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新增院士名單出爐後數小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撰寫博文,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等人的落選鳴不平,他表示中國大陸院士評選出現「逆淘汰」,原因在於中國社會當今的「斥才」、「懼才」、「拒才」文化陋習。大陸民眾在網絡留言表示,中共體制內的基本都是逆淘汰,並且這個模式已不斷地擴散到社會各個層面。
饒毅為施一公落選院士鳴不平
12月9日,中國大陸新增院士名單出爐後數小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撰寫了一篇4,000餘字的博文。在博文中,饒毅指出,2011年中國院士增選,六位曾任國外正教授的候選人中,五位全時回國的皆落選、一位尚未全時回國的當選;而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部,三位正教授全軍覆滅。
博文中以落選院士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為例說,施一公在美國,因為科學研究成就突出,晉陞很快:「31歲任世界名牌大學普林斯頓的助理教授,四年晉陞為有永久職稱的副教授,第五年不到36歲就成為正教授。施一公很可能是全體留美生物學家中晉陞最快的。」 但此次院士選舉「論文數量和質量遠不如他的人,並無論文以外的貢獻,卻當選院士。」
饒毅在博文中說,「施一公回國後發表的重要論文,多於此次全部同期當選院士加起來的總和……此次生物醫學部當選者們……他們的主要論文全部加起來,可能還不如施一公一個人在國內這幾年的工作。」
饒毅:院士選舉「逆淘汰」
談及施一公等人的落選,饒毅認為,當前院士評選中,重視的不僅不是學術水平、也不是年齡、學術年資、在國內科學貢獻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頭排隊的時間,有時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饒毅在博文中表示,在科學記錄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出現逆淘汰令人費解。他質問道,是有些人缺乏判斷力、還是折射中國某些文化陋習?有沒有某些人不許他人高於自己的「懼才」文化、有沒有因為不看才能而重拜把子叩山頭的寨主「拒才」習俗?
言及親身經歷,饒毅表示,回國前,很多人和他的關係不錯,但是不少人在他回國後「變臉」。「因為我們回國本身,而不是我們做了甚麼事情,他們只要有機會就毫不留情,用我們沒有說過的話、沒做過的事、沒有的意思來爭取他人反感我們。這並非個人恩怨,而是『斥才』文化習俗在中國生物學界的具體表現。」
饒毅表示,排斥優秀是「懼才、拒才」的本質,這並非只是針對近期回國的科學家,而是很多行業的問題。
饒毅院士增選首輪評審落選
8月17日,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落選。當晚,饒毅在接受北京晨報採訪時表示,他早已預計到結果並表示不再參選院士。至於為何落選,他給出耐人尋味的回答,「任何學生物的人都會知道原因。」
饒毅和施一公同為「海歸」,分別掌舵北大、清華生命科學院,在此次院士選舉中呼聲頗高。在自己首輪評審便被淘汰後,饒毅曾力挺施一公,「施一公下一輪必定會進」。但最終雙雙鎩羽而歸。
饒毅是中國神經生物學家,以大膽、犀利的言論批評中國科學界的問題而為公眾熟悉。2004年,在回國之前,饒毅就在英國《自然》雜誌上撰文,對中國政府的中長期科技規劃表示關心,對中國教育科技問題提出過直言不諱的批評和建議。他也曾批評中國科學界浮躁、教授搞關係奔經費不搞學術等問題。
網民熱議
中國已無淨土。——網友「zhqingzhi」
此文可以解釋中國在30年內科學研究創新發明幾乎沒甚麼收穫的結果。——網友「底層看世界」
這種體制下搞的一切都是怪胎,一個搞煙草的竟然能評上院士,而真正實幹的卻被打入冷宮。——網友「kaidity」
有主見、有思想、沒狗性、有獨立人格之人不宜在體制內混,出去了還回來?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網友「flamniko」
只要是體制內的基本都是逆淘汰,其實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意思,並且這個模式在不斷地擴散到社會各個層面。——網友「龍哥168」
院士在人們心目中江河日下,一是選上有質疑;二是國際知名度不高;三是科研成果的創新、前沿性不高;四是兼職太多,不像科學家,像政客……——網友「qwwe0」
現在的院士,怎麼選出來的,大家都知道,拼關係,拉關係,當然也不排除有好的院士,但是比起老的那批院士,現在的院士做學問的嚴謹度和做人差遠了。院士有很多特殊待遇,正是大家爭先恐後的原因。院士們都成了學霸。——網友「zxuliu」
饒毅、施一公的落選不是壞事。正因為有兩位地存在和落選才能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中國的院士評選有多黑,有多爛,也因此而能讓稍有些良知的人便可理直氣壯地去鄙視那些「人造的」所謂的權威。——網友「yzqun1997」
責任編輯:蘇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