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 蘋果真的被咬掉一口 難續輝煌?

【大紀元2011年10月08日訊】喬布斯已逝,斯人已遠去。人們過去熟識的那個蘋果還能繼續往日的輝煌嗎?業界的各種分析和評論都顯得對蘋果的未來並不十分看好,甚至表示蘋果已經微露弱像。不過,普遍的看法是,蘋果維持未來一兩年的領先地位還是不成問題的。

喬布斯去世前幫助設定了一個長期的蘋果產品路線圖。據知情人士說,蘋果公司的董事會議大多集中在未來的產品上,而喬布斯插手了至少未來三年的產品設定。

被咬掉了一口的蘋果

《福布斯》週五的報導從產品預見性、消費熱情激勵、產品執行力和商業模式開創四個方面分析,喬布斯去世之後,蘋果雖然可以繼續生存,但無法進一步繁榮。

喬布斯取得成功的四個方面,幾乎都和喬布斯的個人特質和魅力有很大關係。即使喬布斯離世之前已經做好部署,但他個人力量是其他任何人無法替代的。

報導稱,過去十年裡,蘋果推出了多款產品,喬布斯成功證明自己可以在產品面世之前多年就預見到消費者的需求。

喬納森•艾維(Jonathan Ive)不可能具備這一能力。喬布斯一向看不起市場調查,他認為預見自己未來需要甚麼並不是消費者的工作。喬布斯知道這一點,所以除非他為蘋果準備了未來25年消費者需求的具體藍圖,否則蘋果將失去其產品預見能力。蘋果觀察家最終會發現,喬納森•艾維並不具備喬布斯那樣的預見未來的能力。

激勵消費者熱情。喬布斯是一位天才的推銷員,他可以誘導人們購買他的產品。磁共振成像掃瞄結果顯示,蘋果產品可以激發人類大腦的喜愛。

喬布斯去世前一天,他的繼任者庫克(Tim Cook)上台向世界展示了蘋果最新的iPhone。雖然高管們用90分鐘時間推介了一系列新功能,但這款手機並未產生喬布斯最近的創新產品立即引發的那種強烈反響。庫克並不具備在眾人面前充滿激情地介紹一款產品的能力。

產品執行力。喬布斯專注於將自己的想法落實到具體的產品中,同時在細節方面要求極端完美。這種對細節的迷戀使得他多次否定蘋果產品的原型,原因在於他不喜歡消費者永遠不會看到的電路板設計。據說,有一次他要求對iPhone作出改進,因為他覺得在這款智能手機的屏幕上,谷歌(Google)標識中第二個黃色的「o」的色度不對。

蒂姆•庫克在產品執行力能力有限。多年來,庫克幫助喬布斯建設大規模生產iPhone等產品所必需的工廠和供應鏈,因此他可以使這項工作繼續進行下去。但是在具有突破意義的新產品生產和完美執行方面,蘋果是否能像以前一樣仍有待觀察。

開創極其盈利商業模式

喬布斯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產品設計師,而且開創了極其盈利的商業模式。例如。iTunes商店本身並不盈利,但它卻可以吸引消費者購買iPod音樂播放器,蘋果一共售出了3億部iPod。另外,這項服務可以吸引人們願意購買售價高達562美元的iPhone,而非售價僅300到400美元的競爭產品。根據哈佛大學商學院的一項研究,蘋果iPhone智能手機的出廠成本僅為180美元,也就是說,蘋果的毛利率高達68%。

目前預言蘋果是否能夠推出新的商業模式,為其可能開發出來的突破性新產品提供有力的支持還為時太早。

除了喬布斯這些個人的天賦給蘋果的繁榮帶來的機遇將不復存在外,蘋果也面臨著越來越強勢的外部市場競爭。

來自外部的挑戰

就在一週前,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剛剛發佈了Kindle Fire,價格不到iPad的一半,被分析師視為迄今為止平板電腦市場對蘋果最具殺傷力的威脅。

與此同時,競爭對手谷歌公司(Google Inc.)也用自己免費的安卓(Android)軟件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勝過了蘋果。身為互聯網巨頭的谷歌還達成了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Motorola Mobility Holdings Inc.)的交易,從而與蘋果在手機市場直接對峙。

亞馬遜和谷歌對蘋果構成較大威脅是因為它們的戰略截然不同。蘋果的大多數收入來自硬件。谷歌希望通過免費軟件從搜索廣告方面獲利。亞馬遜希望從數字內容的 銷售上獲利﹔亞馬遜首席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甚至將Kindle Fire描述為一項服務而非一個設備。

而且,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正在成為另一個潛在威脅。IDC預計,一直是手機軟件市場失敗者的微軟,到2015年將以20.9%的市場份額在這一市場排名第二,而蘋果軟件的市場份額將排名第三。分析師認為有利於微軟公司的因素包括:今年早些時候同諾基亞的「聯姻」﹔一些使用安卓系統的硬件製造商可能對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 動控股以及競爭對手針對安卓提出的專利訴訟感到「不舒服」。

微軟公司Windows移動部門的負責人安迪•李(Andy Lees)說,眾星閃耀的日子就要來了。

(責任編輯:蕭雨晴)

相關新聞
中國名人悼念喬布斯
1年只賺1美元?喬布斯7傳聞揭祕
全球數百萬人悼念喬布斯
蘋果之魂縈繞在千萬中國人之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