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婆婆活過1918年大流感的奧祕

喻梅

人氣 10
標籤: ,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年輕、健康、快樂、長壽,但能自自然然實現的卻很少很少。美國新澤西州的一位百歲老婆婆基本都包辦了,她98歲還自己開車去家族的企業上班,沒拉皮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幾十歲,真羨煞那些不惜花大錢在身上臉上動刀動槍的人。

2009年9月25日,美國新澤西州帕西潘尼市的一則消息透露,1909年9月24日生於新澤西州北部的艾絲翠德是瑞典移民之女,那年9月24日是她的百歲生日,她的感覺僅僅是:「這只不過是另外一天。」

百歲老婆婆的長壽祕密

艾絲翠德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安於在銀行與律師事務所等地方當個小職員。按照現代人的說法,她絕不是個有遠大志向、有輝煌成就的「女強人」。但艾絲翠德有她自己的生活準則,她認為家庭和樂、保持溫馨氣氛是最重要的。她最大的滿足就是「每天起床後可以打扮妥當有地方去上班」,目前與兒孫一同任職於家族企業是她的最愛,她認為這樣能讓她不至於無所事事,並維持頭腦的靈敏。

67歲的兒子約翰‧松頓盛讚母親工作細心嚴謹。艾絲翠德則感謝兒子給她這份工作、送她上班以及對她很有耐心。其實,目前已經百歲高齡的艾絲翠德,一直自行開車上班到98歲。約翰常打趣地說:「怎能比媽還早退休!」

毫無疑義,這是一個快樂友善的大家庭,兒子透露艾絲翠德長壽的祕密是「與人為善」。正是這個「善」字,讓艾絲翠德成為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1918年,艾絲翠德才8歲,她目睹了父親與姊姊死於流感大流行,而媽媽和她卻安然無恙。

科學家追蹤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

近年來,各種傳染病一波一波地向人類襲來,讓醫學家束手無策。數年前,科學家追蹤找到身為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的艾絲翠德,並抽取了她的血液樣本。想用現代科學的手法找出這個家庭中父親與姊姊死於恐怖的流感,而她和媽媽居然不感染的原因。

其實《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你說我說」單元主持人西勒‧庫斯特先生在1963年給一位小讀者的回信,就已經解答了這個問題。

自庫斯特先生主持這個欄目十多年來,他收到不下上千封信,都在問「上帝為甚麼不獎賞好人,為甚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他的心情就非常沉重,因為他不知究竟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1963年,庫斯特收到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給《芝加哥論壇報》的信,信中寫道,她總覺得很疑惑,為甚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甚麼都不做,只會調皮搗蛋的弟弟戴維卻能得到一個甜餅。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為甚麼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庫斯特又遇到了難題。

正當他對瑪莉的來信不知該怎樣回答是好時,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在教堂舉行的婚禮。在新娘新郎互贈戒指時,兩人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一過程,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經夠完美的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

「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的獎賞

牧師的幽默讓庫斯特先生茅塞頓開,回家以後,他以〈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立即給瑪莉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被美國及歐洲一千多家報刊轉載。從此以後,每年兒童節各家報紙都會出現這篇文章。

60年代,東西方普世的標準,是得到上天的祝福。被上帝稱讚和認同是個「好孩子」就是最高的獎賞,而不是得到眼前的實惠一塊甜餅。

「好孩子」就是最高的獎賞,那麼這個獎賞具體表現在哪裡呢?史書告訴人類,得到上天喜悅的「好孩子」內心平安,外邪不侵。

這裡有一個實例,公元541至591年之間,強大的羅馬帝國無人可以征服,但卻被神用4次大瘟疫給打敗了。

「好孩子」、歷史學家伊瓦格瑞爾斯親身經歷了最後一次,也是結束性的徹底懲罰。據記載,第一次瘟疫,人口被滅掉三分之一,首都君士坦丁堡死了一半人,一次又一次至最後清算,剩下的只有上天認為的好人了。

伊瓦格瑞爾斯說:「每個人感染疾病的途徑各不相同,根本不可能一一加以描述……」

接著,他提到了上天是如何對待那些「好孩子」的:「也有一些人就居住在被感染者中間,並且不僅僅與被感染者,甚至還與死者有所接觸,但他們完全不被感染。還有人因為失去了所有的孩子和親人而主動擁抱死亡,而且為了達到速死的目的而和病人緊緊靠在一起,但是,彷彿疾病不願意讓他們心想事成似的,儘管如此折騰,他們依然健康地活著。」

前幾年,科學家們抽取了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艾絲翠德的血液樣本,想追蹤到她沒有被感染的真正原因。其實,現代科學可能永遠也找不到原因。而艾絲翠德兒子說的「與人為善」或是「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反而是真正的解答。

--轉載自《看雜誌》第51期

相關新聞
一美國人在新買房中發現鉅款 錢歸主兒
99歲情竇初開老來婚
日本小姑娘看真善忍美展的神奇體驗
親身來體驗吧!已故男孩顯神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