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0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尚天綜合報導)「轉山」,藏人對佛表示虔誠的一種方式,朝聖者繞著某座大山步行轉一圈,有的甚至邊走邊磕頭,以求得神佛的保佑或心靈的安靜。轉山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磨難往往是常人難以想像和理解的。由杜家毅指導的《轉山》可謂一部「名符其實」的電影,所有演職人員都經歷了一場「轉山」的洗禮。
原著作者親歷轉山 幾番游離生死線
電影《轉山》改編自台灣青年學者謝旺霖的同名小說,是作者親身經歷的紀實。2004年,謝旺霖從麗江出發,騎單車翻越滇藏邊界數座4000米大山,行程約2000公里,共計60多天,最後到達西藏拉薩。他每天至少騎車8小時,導致胯下皮破血流,傷口化膿。
在旅行過程中,他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夜間在梅裡雪山上失足,半個身子懸在斷崖之外;怒江邊,被藏獒逼得走投無路,險些喪命;小鎮中,食物中毒兩天兩夜上吐下瀉。但謝旺霖從未後悔過,他說:「險境會激發我的求生慾望,我覺得我在那兒的意志特別堅強。」
力圖還原真實效果 創最高拍攝記錄
杜家毅在選中題材時,還沒有劇本。為此,他兩次進藏轉山,將沿路感受寫下交給編劇,七天後編劇拿出了劇本雛形,經後來的推敲打磨,一個月完成了劇本。
為使觀眾能真實感受到單騎轉山者的真實環境和心態,導演杜家毅領著70人的劇組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歷經數月,終於完成拍攝,創下了電影拍攝平均海拔高度的吉尼斯記錄。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度拍攝,要面對許多難以預料的困難和危險,不僅要常常躲避著從山上滾下來的石頭,更要克服高原反應。攝影師每次在高原上奔跑著拍攝之後就嘔吐不止。有一次,在陡峭的懸崖邊拍攝,攝影助理為了躲避鏡頭,防止穿幫,險些跌下懸崖,幸好抓住一棵小樹,才倖免遇難。
導演杜家毅認為《轉山》重在講人在高原高寒氣候下的故事,風景不是重點。所以他沒選擇西藏最美的季節去拍,而是選擇了比夏天困難的10月份拍攝。零下30℃的低溫以及斷糧的危險也經常困擾著劇組。而杜家毅的拍攝與眾不同,他不選擇天氣,遇到甚麼天就拍甚麼天。
一次,劇組在海拔4000多米的東達山拍攝時,夜裡大家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開門才發現半個拳頭大的雪花正在急促飄落。製片主任在雪中大喊:導演趕快撤吧!杜家毅卻召集所有人開會,而後命令全組人邊撤邊拍。等劇組的車到達另外一座雪山時,地上已經結了一層冰了,全組的車胎上都要裝上防滑鏈,杜家毅坐的車還險些滑下懸崖。
為了拍遭遇藏獒的戲,劇組花了一整天時間找來11只藏獒,好不容易湊齊了,到開拍時卻跑了8只。而最費勁的是樹經幡旗。為了劇情的需要,必須在石卡雪山上樹起1000多面經幡旗,劇組找來7個工人花了三天時間才在山頂上樹好,但拍攝的那天遭遇到十級大風,用鐵管子做的旗桿都彎了下來,最後是全組人用大樹把經幡旗重新立了起來。經過一番磨難,杜家毅說:「旗幟被立起的那一刻,我覺得我的人生得道了,真的。」
努力展現真實感受 導演折磨張書豪
影片的主人翁書豪從小最崇拜的兄長書緯突然故去,留下了一本未完成的騎行日記。憑藉著對兄長的懷念,書豪不顧身邊所有人的反對,毅然決定去完成哥哥未盡的旅程。在神秘的高原,長達2000公里的獨自騎行,書豪經歷了獨處荒野的恐懼、疲憊、被騙、意外事故,以及純樸村民的善心與救助。電影以日記的方式來呈現這段驚險的旅程。
導演杜家毅說:「《轉山》的主題是展現青春、夢想和堅持。張書豪外表俊朗,22歲正青春,非常符合片中人物形象。」張書豪也確實做到了讓導演滿意。片中有一場男主角張書豪摔落懸崖的戲,雖然保護措施做得很好,但危險依然存在。原本導演是找了替身的,但張書豪卻堅持要求自己親自實踐。
影片的主人翁張書豪就是用的演員的名字,為了讓演員找到劇中人物孤獨的感覺,杜家毅要求全組人孤立他。為此導演會大罵偷偷跟張書豪說話或幫其推自行車的劇組成員。為了讓他找到疲憊的感覺,在劇組大隊人馬坐車時,卻讓張書豪騎著自行車跟著跑。如此這般的「折磨」讓張書豪幾乎崩潰,導演卻在竊喜,「這正是我想要的真實的感覺。」
隨著電影《轉山》在各地的試播和宣傳活動,一個單車旅遊熱正在悄悄興起,重走張書豪走過的路,體驗電影裡的主人翁的經歷和感受,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人生收穫。
責任編輯: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