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0月18日訊】最近,《環球時報》不知是搭錯了哪根筋,前些時發表的社論《希望駱家輝好好做「駐華大使」》已經招來國內外的一片罵聲,而近日又發表社論《不應將陳光誠事件意識形態化》直接將自己的名聲指數降到了極限。
依照往日印象,《環球時報》雖說也是官媒,在新聞報導上,還是與「朝內」的大多同行一樣粉飾太平,但畢竟算是對外媒介,在一些「負面新聞」上還是有一定收斂或者說是有一些臉紅底線的。亦曾看過一則新聞界人士的笑話,便是講《環球時報》比其他同行好做,就在於可以假借「批判之勢」從實報導一些其他同行想報而不能報的消息。只是,近些時卻是日漸遠離了大眾口味,大有「任爾千夫怒指,妄自特立獨行」之勢。
今天,看到《東方早報》一篇文章,題為《陳光誠是誰》,文章內容姑且不提了,有興趣的大可自行觀看。雖說文中有些論述筆者不願認同,不過單是題目,便已令筆者感觸一二。今日的陳光誠與前時的駱大使,本來於我等平民來講,僅不過是一個名字。即便是看過了陳光誠最初的「上訪被拘」過程,亦覺其事最初本不過是「紅朝」境內億萬苦難民眾之一粟,然而就是這樣一起國人屢見不鮮的「上訪被拘」事件,恰恰在關注、反關注的一輪輪「攻防戰」過程中不斷升了溫。而此事件的沸騰點,似乎正是被《環球日報》的社論推到了位。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講陳光誠事件之所以鬧大到哪些地步,仍是地方政府為向中央索要「維穩費」而人為將事件不斷惡化、升級。雖然這樣評判,僅限於坊間傳言,絕找不到公僕們的帳面、口頭的證據,不過,若按東師古村現如今有如戰爭片裡「圍點打援」似的防範方式來看,即使是用「扭曲」二字亦無法形容的吧。
其實《環球時報》所謂陳光誠「人生曲折」,倒實在是反映了我們所處的時代特徵。華夏五千年文明史,雖說其間亦有受外族侵入,甚至有屠城滅族的歷史經歷,但新朝代主政之後,卻從未有過如「紅朝」這般從始至今毫無穩定、且又總是搖搖不倒的「曲折期」。現如今,東師古村彷彿成了體制內的「探險名地」,各路英雄好漢皆以到此一闖以證膽識,如此下去,恐怕「曲折的路」將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