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工作上的坦白,在於教導大家放棄協議。我們覺得協議非常重要。可是誰在乎呢?你必須將弔詭、衝突和兩難都攤開來,我們才能集合起來,變得比個體聰明。
──彼得.新格(Peter Senge),MIT教授
本書大部分談的都是增加你個人的價值觀、成功的潛力、以及改變的能力,我們同時也必須對自己有正確的觀感。
我們是更大的整體中相對小的螺絲,需要合作、串連、並且善用良好的團體關係,才能讓我們在生命中更上層樓。
我對「自尊」毫無意見,但是我必須承認,我們都經歷過一段過度教導自尊的階段。人們對於自尊的過度執著,充斥於企業、教育和社會中。
這要回到一九六九年,心理學家奈森.布蘭登(Nathaniel Brandon)發表了一篇備受讚美的論文《自尊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他認為「自我尊重感就是成功人生的關鍵」,他的想法迅速地成為教育體系中的熱門學說。
在這熱潮的巔峰時期,加州州議會甚至為州內教育系統成立了「自尊特別委員會」。
教導「自尊」的唯一問題是什麼?就是沒效。
海默薇姿(Kay Hymowitz)在《華爾街日報》上針對這個運動所產生的一萬五千個研究下結語:
這些研究顯示了什麼?高度自尊無法改進成績、降低反社會行為、阻止喝酒或是為孩子產生任何的好處。
事實上,告訴孩子他們有多聰明,可能會產生反效果。
許多深信自己是小天才的孩子,傾向於不認真努力。
其他的孩子則對於那些覺得必須要不斷讚美他們的成人所懷有的潛在焦慮感到困惑。
波‧布朗森(Po Bronson)和艾許麗‧梅里曼(Ashley Merryman)合著的《教養大震撼》(Nurture Shock),可能是為「自尊運動」蓋棺定論的書。例如,正如海默薇姿所指出的,書中這麼說道:
(根據自尊設計)的中輟計畫沒有用。反毒計畫也沒有用。一九八三年,由洛杉磯警局所發展出來的DARE計畫(抗拒濫用藥物教育)在美國普及的程度甚至還超過幾何學的課程。
到了二○○○年時,全美有80%的學區都採用某種形式的DARE計畫。
現在經過廣泛的研究後,最新結果出爐了:這個計畫沒有長期效果,中期效果也不明顯。喔,還有那些學校用來測試小孩天賦的測驗?一樣沒有用。
當人們過度地在意自己的時候,就會讓更大計畫的潛力受到損害。我太太和我都是本地高中合唱團的家長後援會的領導人。
合唱團的演出曲目有著全國性的水準,學校的四個合唱團在國內大量地巡迴參加比賽和演出。
因此,他們需要一個超乎一般的募款計畫,家長後援會就是負責推動募款。
我和凱特琳擔任領導人沒多久,就發現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來自於一小群家長,他們對於整體計畫毫不在乎,他們只在乎自己。
我們討論的每一個計畫,他們都不是從合唱團的角度來看事情,而是從他們家庭的角度來看。他們只在意自己的兒子或女兒,他們對整體計畫根本不在乎。
因此,我必須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修補他們製造出的問題上,安撫他們對其它家庭所造成的傷害,或是修補計劃。
大多數的家長都是從合唱團的立場看事情,配合起來也很愉快,但是,少數自我為中心的家長,就能製造出難以控管的問題。@(待續)
摘編自 《25個扭轉人生的改變法則》啟示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