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0月16日訊】人類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來創新和延續的。即所謂:「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華夏文明五千年》這個欄目,從獨特的視角介紹、展現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同時試圖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結合現代人的心理和思維的特點延續我們的傳統,希望通過個欄目有助於架起一座跨時空的橋樑,在傳統和現代人的心靈之間促進溝通。我們這個欄目的嘉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研究專家文昭。下載收聽
主持人:前兩集我們談了中國上古時期的音樂傳奇,不過那個時代好像一切都是傳奇,不僅是音樂。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都是從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角都多少有些神跡,能完成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今天的人可能會想,我們講的這些遠古的音樂故事過於神奇美妙了,會不會是後人把它誇大了?
文昭:許多民族的文明歷程中,都經歷過一個神話時代和傳說時代。我們通常講「神話傳說」,神話和傳說是兩個時代,有很大的差異。但都是在文字記載的歷史出現之前,人們對人類的起源、對自己祖先事跡的追憶。而且多數都是通過一代代人口耳相傳,以講故事的方式流傳下來的。神話時代一般講述宇宙和人類的起源,像盤古開天、女媧造人這都屬於神話時代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通常神作為主角,而人作為配角。
而到了傳說時代,就是講述各民族自己的歷史和文明的起源了,故事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人的角色開始突出了,通常是以英雄和聖王為主角,這些比較特別的人領受了上天的使命,完成了神交與的任務。所以他們的事跡常常伴有神跡,有異乎尋常的能力。像你剛才講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這些可以算傳說時代的故事。
但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和所謂「傳說時代」又不是截然分開的,又有一個連接。就是《尚書》,它和《山海經》不一樣,《山海經》算是志怪,而《尚書》既是上古文獻的彙編,又是史書。它收錄了上起堯、舜、下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的多篇文告。先秦諸子的著作多處引用了《尚書》的說法,說明當時人們是把它當成嚴肅的歷史看待的,而我們之前所談的音樂傳奇故事就是出自尚書的《堯典》和《益稷篇》
主持人:而且你還談到一些古樂的名稱在後來的歷史中有記載,而且一些音樂還流傳了很長時間,就是說這些上古的音樂傳奇是歷史證實有來源、有根據的,並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
文昭:是的。今天我們就從另一個方面來證實中國古代的音樂傳奇的真實性,今天可能很多人認為上古是愚昧、原始和落後的代名詞,並不相信它的文明成果能發達到甚麼程度,傳說僅僅是誇大其辭。
今天我們就從樂器的實物出發,講述編鐘的傳奇。所謂「編鐘」,就是把鍾編在一起。它是把大小不同的扁圓形鍾按照音調的高低次序排列起來,掛在一個巨大的木架上。演奏的時候用丁字形的木槌或長木棒撞擊這些鐘,發出音樂的旋律。鍾在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期非常重要,作為「雅樂」的重要樂器,被作為「八音之首」。是高規格的禮器和樂器,地位十分尊崇。
作為編鐘鑄造的一般工藝當然現在還有,但是作為它的核心的工藝、就是它的樂器本質的那部份,從秦朝以後失傳了已經很長時間。先秦編鐘的性能許多方面遠遠超出了今天人的預料。
主持人:那為甚麼失傳呢?如果這些先進的技術發展能夠不中斷,中國應該很多方面都領先世界了吧。
文昭:從表面的原因看,可能跟秦始皇的焚書有關,毀掉了很多上古時期的重要典籍、也可能和秦統一六國和秦漢之間的戰亂有關,背後可能是冥冥的天意。我們之前對它的瞭解並不很多,知道鍾很貴重、還有一些特殊用途。它之所以貴重的第一個原因是材料的貴重,在夏商週三代,銅是比較難取得的材料,鍾是用青銅合金鑄成的。
《國語》裡記載周景王曾經想鑄一套大鐘,有個叫襄穆公的人勸他不要造,因為你要造這樣一套鍾會把國庫都搞空,可見金屬材料的貴重。對了,俞珊,你知道青銅器造出來是甚麼顏色的嗎?
主持人:現在看到的那些出土的青銅器不是暗綠色的嗎?
文昭:那是因為時間久了銅會氧化生銹,銅銹是綠色的緣故。剛造出的新的青銅器是金色的,金光閃閃的青銅編鐘懸掛在朱漆彩繪的木架上,配以演奏者華美的服飾,奏出宏大肅穆的音樂,那個景象是很氣派的、振撼人的。所以它作為禮器就不奇怪了。
古代地位尊崇的人宴會的時候,要以鍾奏樂、用鼎煮食,所以把這樣的家族稱為「鐘鳴鼎食之家」。鍾還有一個用途是作為標準的發音器,因為歷經改朝換代的戰亂,文化成果經常會受到很大破壞,音樂也包括在內。因為古代沒有錄音設備,而且音樂教育的普及程度並不高,一旦文物和掌握這方面技術的人在社會動盪中失去了,後面的時代連音律都會不准。
宋徽宗就有感於當時全國的音律不齊,特別鑄造了12套、336件「大晟鍾」,每件鐘的基準音高都是c大調的1音,按中國律呂制度就是「黃鐘宮」。如果音律不准,同一首樂曲不同地方演奏出來都是混亂的,有些都是左裡左氣的,古代把音樂的教化作用看得很重,都會把人心帶歪。這就是一件大事。
主持人:可能鍾保存的時間比較長,如果木頭或竹製的工具,比較容易損壞。所以用鍾來做標準的發音器比較合適吧。
文昭:今天的考古界認為編鐘是興起於西周,商代也有編鐘,但是目前出土發現的是三枚一組到五枚一組,音樂功能沒有周朝的強大。現在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編鐘是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幕出土的編鐘,一共是65件,分三層懸掛。鈕鍾19件、甬鍾45件,還有一件是□鐘。隨之還出土了一些樂器,有五絃琴、十絃琴,反而沒有後世流傳最廣的七琴弦。
這說明古代樂器的豐富性恐 怕要比依據文獻記載去猜測的要高得多。這套編鐘的性能是非常令人吃驚的,音律完全準確無誤,總音域甚至達到五個八度,僅僅略次於現代的鋼琴。這說明它的表現力非常強,能夠演奏多種不同風格的音樂。而且它十二個半音齊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有十二個半音的樂器。
先說音準,在那個時代要做到就非常的不容易,現代工藝也可以去鑄造編鐘,可以用電子的測音設備去設定樂器發出的聲波的振動頻率。然後用帶砂輪的電動磨銷工具去調整鍾壁的厚薄,來校正發聲。曾侯乙墓的編鐘製造年代是2400多年前,春秋末年、戰國之初,與孔子的時代相接近。這六十五件編鐘總重量達幾噸,古代的工匠是用甚麼方法打磨、加工這些鍾呢,而且把它的發音校準的得準確無誤?
主持人:所以古人肯定不像今天的人想像的那樣落後。
文昭:即使在今天,鑄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掛在下層的甬鍾最大的一個高度超過了一米五、153公分,是編鐘的低音部樂器。現代人去複製它的時候要用136塊陶製的模子組合成一個鑄模。出土的編鐘不僅音調準確,而且紋飾極為精細,這說明當時青銅模具的製造運用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和今天並沒多少差別。而且你在造鐘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外形的美觀,還要注意它的聲學特點。
鐘面上像乳突一樣的突出部份叫做「枚」,它的作用是加速聲音的衰減,否則你敲擊的節奏稍微快一點,鐘的回聲就連成一片了、就干擾旋律了。這些在設計上都要考慮到。還有鐘的音色的問題,這和青銅的合金比率直接相關。純的銅比較軟,它是不能拿來做樂器的,它的聲音暗啞。但銅里加進錫,可以使材料的硬度提高,但是錫加得多了又會使聲音乾澀,不圓潤、不柔和。所以這套編鐘的銅、錫、鉛的比例剛剛好,能使它發出既宏亮、又圓潤柔和的樂音。
主持人:所以造這一套鍾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這麼簡單,它需要許多門類、許多學科非常高超的知識和技術,是很大的一項系統工程呢!
文昭:上面講到的這些特性還算是次要的,最令人驚奇的發現是,這些編鐘實現了「一鍾雙音」,就是你敲打鐘的正面和側面,能發出升降兩個不同的樂音。不僅呈現出和諧的大小三度的關係,而且互不干擾,這在打擊樂器裡是一個非常少見、非常獨特的成就。而且這種一鍾雙音的現象,不見於任何史籍的記載,在現代物理聲學中也沒有這樣的闡述,現代的樂器製造也沒有類似技術的運用。這可能與秦始皇的焚書有關係,但也說明了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知識、和有限的歷史記載去推測古人達到的成就。
主持人:如果不是發現了實物,這個「一鍾雙音」可能一些人又會認為是神話傳說了。那古人為甚麼要創造這個「一鍾雙音」呢?
文昭:第一是省材料,用原來材料的一半就能完成一套鐘的功能。第二是操作方便,又大大提高了編鐘的音樂表現力。它這樣一個鍾能當兩個鍾用,一組8個鐘就有16個音,在演奏的時候需要的人手就比較少,相應的配合工作也簡化了,而且能夠演奏旋律更豐富的樂曲。
主持人:那這種雙音的技術後來的編鐘還有嗎?
文昭:一般認為到漢代以後就失傳了,這可以說是先秦編鐘最核心的技術。清朝乾隆年間皇室也鑄造過一套奢華的黃金編鐘,但是每個鐘只能發一個音。今天如果沒有擂鼓墩的考古發現,可能人們也不會相信我們的2400多年前的古人有這樣的技術成就。那這個雙音的技術是不是有更古老的淵源呢,還沒有考古證明,但按常理來說,一種技術應有它的產生、成熟、到大規模運用的過程,應該不是突然冒出來的。
主持人:那麼這種雙音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文昭:奧秘在它的結構設計上。這套編鐘的的橫截面並不是常見的圓,而是由兩段圓弧組成的「合瓦形」。這種結構使得同一個鍾上存在著兩種交叉的振動模式,所以在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的時候,就能發出兩個不同的音。但問題又來了,當時的工匠是怎麼想到用這種結構來解決雙音問題的,是完全的發明、還是有知識和經驗的來源?這套編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件高科技產品。
僅僅為了複製它,用現代科技、動員了8個科研單位花了4年時間。估計比當初鑄這套鍾花的時間長多了。中國文化就是這樣,換一代人好多事就成為了謎。從編鐘核心技術的失傳我們可以得知,即使是在最近這2、3千年的歷史裡,文明的發展也是有波浪起伏的。某個時期可能在許多方面達到了頂峰,但隨後大量技術失傳,跌入一個落後的時期。 這套編鐘剛好處在5000年文明的一個中間點上,2400多年前。那麼再往前推,是否還存在別的文明和技術的波峰時期呢?這就不好說了。
主持人:這樣說起來,更久遠的那些音樂傳奇故事是真的存在過也未可知了。我們今天的人應該保持更開闊的心胸來看待歷史。今天的節目結束之前我們再給聽眾朋友放一段編鐘的音樂。謝謝文昭。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