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一個將「藝術、科技、商業」三者結合的奇人離開了人世。10月5日蘋果創辦人喬布斯病逝,香港蘋果旗艦店特意將蘋果燈熄滅以示悼念。
當晚蘋果官方網站換上了喬布斯(Steven Paul Jobs,又譯賈伯斯)的照片,上面寫著「史蒂夫.喬布斯 1955~2011」,點開是一段聲明:「蘋果失去了一個有遠見和創造性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個奇特的人物。對我們這些有幸認識並與史蒂夫一起工作的人來說,不僅失去了一位親愛的朋友,也失去了一個激勵人心的導師。史蒂夫留下一個只有他才能創立的公司,他的精神將永遠是蘋果的基礎。」
讓人備感溫暖的蘋果機
吳小姐是位臺灣資深設計師。由於工作需要,她同時使用微軟的PC和蘋果的MAC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她希望通過比較兩者的使用感受,來讓從未用過蘋果機的人感受到蘋果的美妙,從而表達蘋果迷們對喬布斯的懷念。
「使用Mac和PC,我感覺就像與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相處。哪怕是一個微小的細節,蘋果都是那麼討人喜歡,就像朋友一樣,不斷地在幫我,讓人覺得溫暖,而PC就像一個冰冷的長官,令我感到難以親近。」
「你看,蘋果圓潤的外形就比PC那個大方硬塊好看多了,鼠標移動到某個軟件圖標上,它就放大,好像賓館前臺服務員走上前對我說,你點到我了哦,我能為你服務嗎?我經常感覺蘋果電腦在和我說話。用蘋果可以不看使用說明,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你想做什麼,那個東西就在那了,非常人性化。但用PC就得換一副腦袋,人得跟著機器走,不會用時,查半天使用手冊還找不到呢。」
即使同樣一個軟件,用戶感受也大不相同。比如Office,在蘋果裡有很多設計精美的模板範本(Template),而且按主題分門別類,比如寫信、日曆,工作單等等,它都幫我做好了,我直接拿來用就行了,節省了很多時間,PowerPoint裡面關於格式邊框的設計,設計也一樣,人們只需集中精力把內容做好。我感覺蘋果真的是把顧客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
「很多沒用過蘋果機的人,他主要是不知道其好處。我自己的體會是,當我在使用蘋果時,我感覺我更有創造性,思維更活躍,想像空間更大,用色也更豐富,想法也多。假如說PC一臺值1萬、他買1萬,但蘋果是值3萬、他買1.5萬,你說哪個更好呢?」
科技與藝術的十字路口
吳小姐的這番評論道出了喬布斯成功的關鍵:「用戶體驗是蘋果的核心競爭力」,「重要的不是你能實現什麼,而是你怎麼實現」(It’s not what you can do, it’s how you do it)。蘋果產品從iPod、iTunes 、iPhone到iPad,無不集科技與藝術於一身,讓蘋果迷們愛不釋手,消費成癮,進而變成了類似信仰的精神依賴,心甘情願投身到蘋果半封閉的世界裡。即使不是蘋果的使用者,在滔滔不絕的蘋果迷面前,很難不感染到他們對蘋果的癡迷。面對日益蓬勃發展的蘋果專賣店,蘋果競爭者們無不感受到那種芒刺在背的壓力。
在喬布斯那張著名的照片上,一個十字路口,一條路是技術,一條是藝術,「技術向左,藝術向右」,而蘋果往往行走在這兩條路的中間。幾十年來,藝術化和人性化已經是蘋果公司DNA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融入了產品設計、製造和運營、市場行銷的所有方面。
如今的文創企業都面臨巨大的挑戰。資訊時代設計將從有形設計向無形設計轉變,從物的設計向非物的設計轉變;從產品設計向服務設計轉變。如果說數位化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異化了的生存方式,人性化設計則是對這種生存方式的非物化詮釋,而喬布斯領導的蘋果正是這一詮釋的代表。
第一代蘋果電腦的研發團隊曾像奴隸一般,每週工作90小時。因為喬布斯讓他們相信,他們設計的電腦將改變整個產業、跨越時代,成為融合科技與文化的「藝術家」。分析家認為,激發團隊的熱情,是蘋果成功的源頭。
致命的吸引力
只讀了半年大學就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喬布斯,2005年在史坦福演講時,罕見地談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這位在工人家庭寄養大的私生子人生充滿了戲劇般的跌宕起伏。
「當我17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要做什麼呢?從那時起,喬布斯就開始了他的生命探索之旅。他閱讀大量宗教和哲學書籍,探索東方宗教。「天人合一」、「人是萬物之靈」的思想,深深地融進了他的大腦。為了從神祕的東方文化中找到淨化靈魂的祕方,他去印度向印度教的導師學習,後來穿上傳統印度服裝,剃上光頭回到美國。
喬布斯除了魚之外不吃肉類,常常施行「禁食」。哪怕在成為全球股市價值最高公司的總裁、坐擁60多億美金的時候,他巨大的西班牙豪宅裡據說也是空空如也,他穿的永遠是那身黑色圓領衫和藍色牛仔褲。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商學院教授謝田對新紀元表示,蘋果的成功與其深具東方創意直接相關,其設計不但具有道家的簡約風骨,也有佛家的利他思想。比如他說:「不要去欺騙別人,因為你能騙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這話體現了道家的真;為了保證用戶電腦不被病毒和駭客攻擊,讓老人孩子都能使用,他不惜十多年慘敗在PC機前。可惜的是,他沒有得到真法真道,才不幸過早離世。
東方智慧裡強調「人是萬物之靈」,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工具,都應該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工具服務。比如狗在東方是給主人看門勞動的,而不是西方那樣當成兒子來養的;計算機應該盡量方便人,而不是人來服從計算機。有了「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如何讓計算機小巧、輕便、一機多用,操作介面的圖形化,輸入的方便化,這些都成了必然的結果。也許世界上很多人都想到了這點,但沒有人像喬布斯那樣,用畢生心血來完成這些「工作(Jobs)」。
說來也很有趣,人的名字好像是天定的,從他的名字中就能看出他來到世界的使命。如唯一能挑戰蘋果的谷歌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他創辦谷歌搜尋的核心技術就是「頁面排序(page rank)」,而喬布斯(Steve Jobs)的一生好像就是來做這些「工作(Jobs)」的:把移動互聯網電腦普及到世界每個角落,讓世人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即時得知世界大舞臺上發生的事,並沉浸在巧變萬狀的虛擬空間中樂此而不疲。
一人一蘋果 堅持夢想的人
「一日一蘋果」曾經是一句養生口號,但在喬布斯的創意下,新時代「一人一蘋果」的潮流口號讓世界掀起了陣陣浪潮,進一步衝擊著早已由於過度科技化而百孔千瘡的現代文明。人們對於這帶有溫度的時髦電腦的執著和熱情有如傳染病一般蔓延,是人類科技文明最新的場景。如今,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公車、地鐵上,環顧前後左右,人們頭戴耳機,埋首在手上的iPad、iPhone中,像是不可或缺的隨身附件一般,把外邊的世界遺忘。當人們瘋狂地搶購最新版的蘋果出品,當人們自問:「沒有iPod的人是否應該感覺自卑或是羞恥」時,我們不禁驚覺這最新科技發明的致命吸引力。
最近這些年當身患胰腺癌、做過肝移植的瘦削喬布斯用深邃的眼光、自信的口吻一次次發佈蘋果新產品時,儘管他的語調有些中氣不足,但人們依然能感受到他催眠般的能量場,有媒體把它叫做喬布斯式「現實扭曲場」,從而感受他頑強的精神力量。
喬布斯的親生父親是位敘利亞移民。用喬布斯最喜歡的鮑伯迪倫著名的〈答案在風中飄〉的歌聲伴奏來講述他的一生是最合適不過。「一個人要經歷多少旅程,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獲得自由之身……」回首這幾十年的坎坷起伏,人們評價他是美國式的「英雄」,幾經起伏卻屹立不倒,他是「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最佳註釋。
蘋果的成長過程
1976年愚人節那天,曾在「蘋果園」工作過的他和三個朋友在一個車庫裡成立了蘋果公司。自從1945年第一臺電腦誕生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後,20多年來電腦一直是被供奉在實驗室冷氣房的嬌貴大型儀器。沃茲.尼亞克設計的蘋果I型電腦也是只有電路板,用戶還得自己購買鍵盤、電源、顯示器等,當時所用機箱也是五花八門,有木頭的有金屬板的。在推銷時,喬布斯發現人們期待是一臺完整的電腦,於是「客戶就是上帝」的理念,給了蘋果II型一體化的外形。
1981年,如日中天的蘋果遇到了真正的敵手:IBM PC電腦問世。事後人們總結說,當時IBM PC成功的原因,恰好就是蘋果失敗的原因。人們感嘆在IT業內怎麼會有兩家如此涇渭分明的電腦廠商呢?
喬布斯追求完美體驗的性格決定了他想控制一切,因為只有控制一切才能保證每個細節的完美,然而IBM恰恰走了相反的道路:開放式的龐大產業鏈,不僅形成了微軟、英特爾、臺灣各廠商等配件團隊,還形成了康柏、戴爾、宏碁等相容機的龐大團隊。於是「一個人挑戰一群藍色巨人」的格局出現了。
這時的蘋果正致力於開發兩款新產品:Lisa和Macintosh(Mac)。其實麥金塔的最早創造並不來自蘋果,而是列印機公司施樂。一次喬布斯參觀了施樂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在那裡他看到了一臺配備了圖形化介面、用滑鼠進行操作、配有文字和圖像處理程式、並能連上乙太網的「未來電腦」,深受觸動的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蘋果設計出這樣的電腦。
這個取名Lisa的計畫很快由於高昂的價格和缺乏軟體支撐而宣告失敗。另一款Mac原計畫是個傻瓜式的低價電腦,但喬布斯接手後,添加了圖形化、滑鼠等設備,也使得其價格不菲。於是,蘋果成了少數富人的寵物。
欠缺的「天時地利人和」
接下來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喬布斯敗走麥城。他被自己請來的「賣糖水」的原百事可樂總裁斯卡利趕出了蘋果。事實上這不是一齣鵲巢鳩佔、忘恩負義的鬧劇。中國人講,一個創意要成功,得「天時、地利、人和」,而那時的喬布斯三者都不具備。
那時人們對喬布斯的性格評價是:極端狂妄自大、動不動就罵人是蠢蛋的暴君。那時蘋果員工都不敢和他同乘電梯,怕一句話說不好就被痛罵一頓。他被稱為「地獄來的老闆」。加上蘋果這兩大拳頭產品的失敗,在得罪了公司所有人,甚至連老搭檔沃茲都決定離開蘋果時,為了保護公司,蘋果高層才不得不趕走了喬布斯。這是他的「人不和」。
當喬布斯被解職的當天回家痛哭時,無人知曉假如他留在蘋果,能避免公司不沿著老路繼續虧損、以至徹底消失嗎?回過頭來看,喬布斯的這十多年的流放,就好比荷馬詩歌裡的尤利西斯,使他成為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前的人。
假如沒有這段苦難,喬布斯可能永遠是那個狹隘、狂妄、目光短淺,對商業社會一無所知的人,恰恰是流放為他打開了接觸更廣天地的大門,在磨難中消去他性格和思維的局限性,同時為他不合時宜的超前行動償還業債。
十年流放歷程
被蘋果炒魷魚後,喬布斯改變了性格,學會了尊重他人,信任他人,也學會了與產業鏈打交道的能力,這是他之前最欠缺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些在常人看來很平常的品質,在某些偏執的天才性格中,卻是如頑石般的難於修正。
1997年重回蘋果後,喬布斯採用的方法基本都是對他以前那個「封閉式」經營模式的「反叛」。在製作3D《玩具總動員》時,他學會了如何與好萊塢打交道,從而掌握了現代人的娛樂心態,並積累了足夠的人脈資源,使 iTunes store 能順利找到數字音樂產業鏈。
不經意間,蘋果已經變成半開放式系統,他認識到了協同作戰的聯盟優勢,蘋果不再孤軍奮戰。1997年回歸蘋果後,喬布斯在核心技術上全面採用了「拿來主義」策略,如iOS作業系統和Safari瀏覽器都是在別人的核心上加了一個蘋果自己的殼,加上蘋果闖入移動通訊後發展起來的手機和平面電腦技術,促成了「移動互聯網行業」的興盛。
改變了的世界
就在喬布斯去世的前一天,蘋果推出了新一代智慧手機iPhone 4S,用戶只需按住home鍵,不用手輸入任何東西,只要像人與人交往那樣,對著手機「問」今天的天氣如何,到車站怎麼走,在哪能找到餐廳並馬上訂餐,以及谷歌的搜尋引擎功能,都能一語搞定。這樣的機器,跟人又有多大差別呢?
1997年8月,蘋果推出的「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的廣告詞中說到:「對於想法不同的人,你可以讚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對他們,質疑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了事物。」毫無疑問,喬布斯就是這樣的人,他改變了世界,至少在電腦、動畫電影、音樂、電話、數字出版業和零售業這六大行業裡,人們會像提到愛迪生、福特那樣,提到他的名字。
在這裡,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人類觀看世界的方式是如何一步一步改變的,以及這一改變將把我們引領到什麼地方。在喬布斯之後,我們將繼續遭遇什麼樣改變人類觀看世界方式的時髦而難以抗拒的新發明?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則是:這一不斷深化的科技演變又將持續到什麼時候?
--轉載自新紀元特刊:古文化.新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