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0月01日訊】古典希臘悲劇聞名於世,而今現實版的希臘債務悲劇也同樣牽動億萬人的心。
希臘哲人認為,性格決定命運。如今的希臘,不合理的退休金製度、浮濫的獎金與津貼等高福利政策隨處可見,債臺高築仍耽溺於過度消費,希臘人被稱為「享受高福利的歐洲懶漢」。
不僅希臘,從共產中國來到西方的人都很驚訝,歐洲的福利制度與社會主義國家推行的「均貧富」何其相似,只是西方採用的是高稅收、高福利的方式把富人的錢轉移給窮人,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
不過,欠債得還,這是不變的天理。近在眼前的希臘悲劇說明,無償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無形中他會失去更多。
今天,歐元正站在十字路口,歐盟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誰能救歐元?未來全球經濟走勢如何?一切都在抉擇中。
(希臘悲劇啟示錄封面故事由下面5篇文章組成:
希臘瀕違約 歐盟大考驗 王淨文
貨幣戰火中的歐元軟襠 齊先予
共產陰影下的希臘悲劇 李貝利
烹小鮮的歐盟策略 王華
亂象叢生 人民幣無力救歐元 文華)
希臘瀕違約 歐盟大考驗
文 ◎ 王淨文
近來「希臘」成為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也成為歐盟心頭之患,不是因為她曾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而是那彈丸之地惹下的麻煩,不但可能令希臘政府破產,也可能令五億使用歐元的人破財,並進而給人類歷史帶來第三次大蕭條。
回顧最緊張的一刻
鏡頭回溯到2010年5月9日,這個被稱為「歐盟自成立以來最緊張最關鍵的時刻」。當時希臘政府還有10天就得面對第一個生死大限:5月19日希臘政府無力償還一筆120億美元的貸款,若歐盟不援手,希臘就得違約,而希臘高達2360億美元的總債務——很多是由歐洲銀行持有,再加上國際投機資金做空歐元,將不可避免地拖垮歐元和歐盟經濟。
希臘已然成了歐盟的「雷曼兄弟」。然而令歐盟領袖們更難過的是,希臘還是深陷債務危機的「歐豬五國」(PIIGS,即西班牙、愛爾蘭、義大利、葡萄牙和希臘)中欠債最少的,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債務都超過了1萬億美元,「歐豬五國」的總債務達到了令人咋舌的3.9萬億美元。
1993年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和1997年的《穩定與增長公約》都規定歐元成員國赤字率不能超過3%、債務率不能超過60%的規定,但目前27個歐盟成員國中,只有愛沙尼亞、瑞典和盧森堡未超過3%的上限。2009年歐元區整體赤字率為6.3%,債務率78.7%。
救不救希臘?在左右為難的困境中,在各國利益的衝突中,歐元區16國財長在布魯塞爾經過長達11個小時的激烈博弈後,以破紀錄的高速宣佈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救市行動:歐盟將拿出7500億歐元(相當於1萬億美元)救歐元,這比2008年金融危機最盛時美國緊急推出的7000億美元的救市規模還多出了很多。當時全球眾多媒體都以重要篇幅報導了這場「歐元保衛戰」的驚心動魄。
救援成效不彰 德國反對聲浪高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然而局勢並沒有歐洲人期待的那樣樂觀。2011年9月16日,由於希臘改革進展遲緩,歐元區財長第二次決定推遲發放給希臘第六筆80億歐元的紓困貸款。得不到這筆錢,希臘政府10月中旬國庫就得空,屆時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就領不到工資了。
目前希臘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飆升146個基點,希臘未來5年債務違約機率也升至98%。希臘政府預計2011年經濟將萎縮超過5%,外界一直敦促希臘加快私有化進程,但到目前為止希臘政府還沒有賣掉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希臘人的表現令歐洲人、特別是出錢最多的德國人感到失望。
德國作為歐元貨幣聯盟的領頭羊,在援救希臘過程中一直站在最前面,但國內的反對聲音也一直沒有停歇。面對希臘這個「扶不起的阿斗」,民調顯示,四分之三的德國人認為德國無力解救希臘。9月12日,德國經濟部長羅斯勒(Philipp Roesler)第一次公開表示:「為了穩定歐元,不應該再有任何禁忌,包括如果有必要的話,讓希臘有序破產。」,爾根•斯塔克(Jürgen Stark)也辭去了歐洲央行(ECB)的理事職務。
然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一直力挺希臘。她表示,必須避免希臘失控破產,否則將可能衝擊所有歐元區國家。一旦希臘退出歐元,希臘原有貨幣德拉克馬對歐元一夜之間就會成倍貶值,國家會破產,人們會衝入銀行提取歐元,銀行業會馬上破產。希臘之後是否葡萄牙、愛爾蘭或者義大利也會離開?最終是歐元解體,歐洲幾代人的努力將白白浪費。歐盟解體後,若歐洲國家將面臨更加嚴重的政治經濟問題。目前德國至少40%的出口產品銷往歐洲各地,重要的一點是,目前歐洲債務危機牽扯的資金額也並沒有達到歐盟各國都承受不了的程度。
意見不一 少花錢PK多花錢
9月18日,為期兩天在波蘭舉行的歐盟27國財長會議,因為反對緊縮措施的抗議活動而提早結束,由於擔心歐洲債務危機惡化波及到全球,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也首次出席了會議。不過由於意見相左,各方並未達成共識。
蓋特納敦促歐盟傚法美國在金融海嘯時推出緊急貸款救助基金TALF的做法,將目前涉資達4400億歐元的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槓桿化,擴大規模5倍,令它可提供更多貸款協助歐元區國家對抗危機。其建議被德國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拒絕,朔伊布勒強調不能無限制動用政府和納稅人的錢來穩定歐洲金融市場,並反過來要求美國不要再反對歐洲主張的開徵全球金融交易稅建議,為拯救銀行預留彈藥。此要求也遭蓋特納拒絕。
目前爭論雙方主要有兩大觀點,一個是目前歐盟正在實施的減少花錢的經濟緊縮政策,另一個是增大政府投入、多花錢的刺激經濟發展道路。
9月8日朔伊布勒曾撰文強調「緊縮是歐元區唯一良藥」。當有人「呼籲歐元區立即實現飛躍、建立財政聯盟並發行共同債券時,我感到不安。這樣的舉措不僅只是解決了危機最表面的症狀、未能持久解決危機,而且還讓實力較弱的成員國喪失了推進必要改革的關鍵動力,從而讓危機在中期內進一步惡化。它同樣也有違歐洲一體化的本質。」
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曼(Paul Krugman)對此卻不以為然。他早在去年的G20峰會後表示:「第三次大蕭條已經初現。」在他看來,前兩次蕭條分別是1873年股市崩潰後導致多年通貨緊縮的長蕭條和1929至1931年的大蕭條。他認為,第三次蕭條是決策失誤的結果。世界各國政府都對巨額救市資金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過度擔憂,而事實上真正的威脅來自通貨緊縮;「各國領袖都在宣揚收緊開支的必要性,而我們面臨的真正問題是支出不足。」他以愛爾蘭為例,嚴格的經濟緊縮政策帶來的是赤字不降反升,失業率也大增,資金、人才紛紛外流。
也有專家指出,目前義大利25歲以下的青年人失業率達29%,而在西班牙這一比率高達44%。在這些國家實施進一步的緊縮措施,無論經濟還是政治方面都是不明智的。
希臘前途 有序破產是否更好?
關於希臘的前途,一直以來都有專家出主意:長痛不如短痛,破產並不是那麼糟糕的選項。有人形容說:「希臘現在就像是神話裡的西西佛斯,推著沉重債務的大石頭上山,到了山頂之後石頭又會滾下來壓到自己。」他們擔心希臘未來的經濟成長會被推進衰退的深淵中而無力自拔。
有人把個人欠債不還的信用不良紀錄、企業破產後的關門大吉,和國家還不起債務的主權違約相比較。據2008年國際貨幣基金「主權違約的代價」工作報告指出,「一個國家經歷主權違約之後,在債務重整期間,每年經濟成長約萎縮1.2%,比較嚴重的反而是政治、社會及金融上的問題。」
他們以阿根廷為例,該國曾在1990年代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的金援,實施嚴格的財政緊縮。但是掙扎幾年後,仍然在2001年12月宣告主權違約,失業率衝上 20%、GDP大減15%,近半數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阿根廷在其後九年都被排除在信用市場之外,缺乏融資的活水源頭。不過因為披索大幅貶值,農產品出口大增,觀光旅遊業也蓬勃發展,2004年經濟成長率高達9%。
其他的主權違約案例就比較溫和,例如俄羅斯在1998年經歷外債違約,盧比貶值,隔年經濟成長6.4%。烏拉圭在2003年重新協商債務後,隔年就達到4%的經濟成長率。就跟冰島有序破產一樣,國家沒有履行償債義務,但人民還是照常種菜養牛、上班上學。
救歐元 先切割希臘?
《經濟學人》近期提出「挽救歐元危機,應先切割希臘」,文章認為,7月歐盟峰會決定對希臘第二輪的救援計畫應扔掉重寫。歐盟各國消極地緊縮預算和政治人物矯飾拖延切割希臘,拖累了具償債能力的國家,導致市場信心匱乏,銀行業岌岌可危。文章提出「四項必須得做的事情」。第一,希臘明顯已無償債能力,應宣佈破產、重整債務,循序債務減值,集中資源在其他能救的國家,以制止危機蔓延。第二,支援歐洲銀行業,以確保其有能力撐過主權違約。第三,歐元區巨集觀經濟政策需要改弦更張,從倚賴預算刪減轉向為設法刺激經濟成長。最後,著手設計一套機制,避免類似混亂再次發生。
被稱為「末日博士」的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魯裡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也撰文支持希臘退出歐元區,在分析幾種可能性後,他認定「希臘退出歐元區是唯一的出路」,「美國在1933年實際上也做過類似的事情,當時它將本幣貶值69%,同時廢除了美國國債的黃金條款。對於希臘而言,單方面將歐元債務『德拉克馬化』將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他把希臘的有序破產比喻為「一段已然破裂、不得不分道揚鑣的婚姻,最好有那麼一些規則,來降低雙方的分手成本。」他建議把救援資金投給流動性欠缺但具有潛在償付能力的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
全球經濟下滑風險更大
如今歐洲債務危機已經波及到全球。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多次呼籲歐盟立即採取行動,以免殃及全球其他經濟體。此外,多國領導人致函11月即將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呼籲歐元區設法處理債信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也表示,世界經濟成長速度已放慢,目前下行風險偏高。
9月17日,歐洲央行、與美聯儲(FED)、英國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五大央行決定向歐元區銀行提供三個月的中期美元貸款。9月22日,美聯儲還啟動了4000億美元的「扭轉操作」,旨在壓低長期利率,並為萎靡不振的經濟重新注入活力。「金磚四國」也在探討幫助歐盟的可能性,這些都給歐洲債務的解決帶來一點起色。
不過中國人講:關鍵靠內部的改變。至於救援方案的選擇,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看問題不要絕對化,而應採取中庸之道。但願神靈保佑歐洲,讓暴風雨過後,又是一片藍藍的天空。◇
==========================================================
貨幣戰火中的歐元軟襠
文 ◎ 齊先予
隨著歐債危機的起伏,歐元保衛戰充滿了硝煙味。從1999年歐元誕生日起,國際金融大鱷就瞄準了這個新生嬰兒的細皮嫩肉。無論有意無意,歐元對現行各種貨幣帶來了衝擊。探究歐洲債務原因在於歐元內在結構的欠缺,給鱷魚們可乘之機。
歐盟缺個「財政部」
暫時拋開財經專家們深奧的解說,這次歐元債務危機首先突顯出歐元存在體制性缺陷。希臘占歐元區經濟總量的3%,卻能撼動歐元匯率,根本原因是歐元缺乏財政聯盟。任何一種成熟完善的貨幣體系都需要央行和財政部一同保駕護航。危機來襲之時,央行提供流動性,財政部處理公共債務。然而歐元區只設有歐洲央行,卻沒有統一的「歐洲財政部」。各國政府在寬鬆的借貸環境下,隨意地花錢、借錢,即使造成巨額債務,也沒有誰來監督管理。這種放任自流的方式無疑令人性的貪婪得以充分發揮,最後演變到不可收拾的破產地步。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危機不光只有希臘一家違背了規定。2009年歐元區整體赤字率達到6.3%,債務率達到78.7%,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4個成員國財政赤字超過歐盟規定的3%。這樣大面積的「法不責眾」才令整個歐元區被人抓住軟襠。
參差不齊 英鎊的故事
擁有5.1億人口的歐盟,在地球上算第三大。不但國家多,而且不同國家的經濟差異大,人均GDP從盧森堡的超過十萬美元、法國的四萬多美元,到最低的保加利亞的五千美元,然而他們卻享有同樣穩定的貨幣。如果不完善歐盟的財政及政治一體化機制,很難保證歐元不會再次出現麻煩。歐洲有句諺語,水桶漏水,總是在最低那塊木板上。這種「短木板效應」,就決定了事情總是出在希臘這種「最軟柿子」上。
70%左右的英國人一直拒絕加入歐元區。英國加入歐盟只想得到一種政府合作性質的一體化,而非聯邦式的一體化,他們把統一的歐元視為對英國經濟主權的侵犯,於是英鎊一直獨立於歐元之外,用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話說:「放棄英鎊向歐元屈膝,是對為捍衛英鎊而生而戰的歷代祖先的背叛。」
在貨幣發行政策上,歐洲中央銀行採取控制貨幣供應總量的貨幣政策,即每年事先公佈貨幣供應總量,再根據這一總量來制定利率,而英國是以調控通貨膨脹率為貨幣政策目標,英格蘭銀行每年公佈它所能容忍的通貨膨脹率,並據此決定相應的利率和貨幣政策。
對比英鎊和歐元的匯率變化,不難看出靈活的匯率機制的某些好處。2008年底英鎊相對歐元大幅貶值20%多,歐元一度漲至0.9756英鎊的高點。不過英鎊的貶值卻帶動了英國的出口和旅遊業,其綜合效應是「利多於弊」。不久歐元兌英鎊就開始回落,目前1歐元回落到0.87英鎊。然而龐大的歐元卻沒有這樣的優勢。
缺乏強有力的協調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表示:「歐元區信誓旦旦地要維護貨幣聯盟,卻拒絕接納將讓貨幣聯盟變得切實可行的財政聯盟,也拒絕承擔貨幣聯盟給缺乏競爭力且負債纍纍的成員國造成的影響,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不過,歐盟內部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能讓任何一個政治家頭疼,何況當今歐洲還沒有出現一個令人敬佩的傑出政治家。比如前不久歐盟高峰會希望9月底能在各成員國通過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作用,但斯洛伐克國會就不願配合。
由於死守歐元的不貶值和良好信譽,歐洲央行實際上並沒有充當起「最後借貸者」的角色,加上歐盟這個鬆散的經濟聯盟不願或者不能超越國家主權去組成一個財政聯盟,對各國的國家預算進行強有力的干預——比如稅怎麼收,錢怎麼花等。當全球流動性增加時,這種貨幣聯盟還能成功,一旦貨幣緊縮,其先天缺陷就暴露無遺。19世紀的拉丁貨幣聯盟和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如今有人擔心,歐盟不僅走不成美國式的合眾國,而可能走向蘇聯那種已經解體的聯盟老路。
驚心動魄的歐元保衛戰
導致歐盟債務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人把其歸為國際炒家的炒作。希臘政府一直堅持認為,有人故意操縱希臘債券及歐元交易的問題,比希臘國債本身更嚴重。 2010年2月2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明確指出,「現在某些國家處境艱難,但那些我們一年半之前援助過的金融機構,卻正利用這一點搞投機。……我們被迫每隔幾天就要出來平抑貨幣投機。」
雖然無法確定投機者的具體名單,但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高盛集團身上。很多財經報導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高盛這個華爾街通過欺詐性金融衍生品謀取暴利最多的投資公司,因為「大到不能倒」,不僅沒有破產,反而獲得大量政府救市資金,並很快再度實現暴利。據悉2010年第一季度的每一天,高盛的盈利都不少於2500萬美元,光第一季度的獎金就高達50億美金,即人均獎金16萬。
2010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高盛利用極其複雜的衍生品交易欺騙投資者。4月27日,高盛主管接受參議院的火辣質詢。就在高盛焦頭爛額之際,已經持續了半年的希臘債務危機陡然升級。第二天的4月28日,標準普爾出人意料地把希臘的主權債務評級下調至垃圾級,從而把全球媒體的注意力從高盛的「欺詐門」轉入希臘的「債務門」。
業內人士都覺得非常蹊蹺,因為當時歐洲央行和IMF剛剛承諾了一個1200億歐元的對希臘援助計畫,標準普爾沒有任何新的理由來再次降低希臘的評級。有人稱高盛是金融流氓,2002年幫助希臘用衍生品欺騙歐盟從而混進歐元的正是高盛。不過有人看得更遠。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和地緣政治學家恩道爾表示,如果這是一場陰謀,那麼高盛只是配角。「我們正站在一場精心策劃的美國金融之戰的中心,戰爭的目的是把岌岌可危的美元再一次挺起來。」
保護美元的陰謀?
事實上,美國12萬億的國家債務遠遠超過希臘,隨著美國不斷印鈔票加大赤字,美元的衰落成了全球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嘗試以歐元進行國際間貿易結算。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歐元所佔比重已從1999年的17.9%上升到2008年底的26.5%。2009年下半年,當外國購買美國國債的數量下降後,2009年11月,穆迪評級公司突然把希臘的評級降低,激發了對歐元區發生危機的擔憂,很多資本就從歐洲流出轉向了美元。
有人分析,希臘就是高盛等華爾街大鱷在歐洲安放的定時炸彈,2002年炸彈就安放好了,什麼時間引爆就看需要了。而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全都是美國公司,和華爾街關係深厚。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這些金融大鱷已經被證實是幫兇:把三A評級標籤貼在有毒資產構成的債券上,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這次又不失時機地把希臘下調為「垃圾債券」,迫使人們自動拋棄希臘。
不過由於不只是希臘、而是絕大多數歐盟國家、包括美國,都飽受債務困擾,這種美元攻擊歐元的「陰謀論」只是一種假設、巧合或一家之言,根源原因還是人性的不知足。準確的說,華爾街不在美國,國際金融大鱷們的祖國是「錢」,事實上它們為了掙錢,已經把美國害慘了。
歐盟各國經濟結構的弊端
引發歐洲債務危機的再一方面原因是相應國家的經濟結構長期以來存在的弊端,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義大利和西班牙五國的償債能力之所以受到質疑,也是由於經濟結構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比如希臘政府多年來財政預算超支,公務員隊伍龐大,偷稅逃稅嚴重,薪酬機制僵化,產業競爭力下降。愛爾蘭的主要問題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影響政府稅收,民眾一夜間房價虧了一半,不得不背負沉重房貸而幾無消費能力。◇
=========================================================
共產陰影下的希臘悲劇
文 ◎ 李貝利
地處南歐的希臘人被稱為「享受高福利的歐洲懶漢」。從共產中國來到西方的人都很驚訝,歐洲的福利制度如同社會主義國家搞的「均貧富」一樣,只是西方採用的是高稅收、高福利的方式把富人的錢轉移給窮人,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
古典希臘悲劇聞名於世,而今現實版的希臘債務悲劇也同樣牽動億萬人的心。
借錢不還的抗議者
9月22日,就在歐盟不滿希臘消減赤字的力度,傳聞將放棄救援希臘之際,希臘各地群眾依然進行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數以萬計的工會成員堵住通往議會的主要道路,公共交通的罷工令希臘各地運輸陷入癱瘓。自6月以來各地天天上演的示威,常常演變成與警方的流血衝突,示威者朝警察投擲石塊、磚頭、燃燒彈等,導致多名警察受傷。
9月19日希臘議會傳出消息,可能就希臘是否留在歐元區進行全民公決。一時間全球都在緊張地關註:希臘人怎麼了?真的要和歐盟「離婚」嗎?近3000億美金的債務難道抗議一下政府就能解決嗎?在國家都要破產的時候,什麼是當務之急呢?
時光回溯到2010年5月4日,希臘爆發了全國一半勞動力參加的大罷工。5月20日,就在歐盟幫助希臘償還掉到期的85億歐元國債的第二天,兩萬雅典人上街遊行,200人甚至來到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前高呼:「資本主義嚴重傷害工人!」借錢不還,反過來稱債主有罪的混亂邏輯,讓人想起1848年1月馬克思在布魯塞爾的天鵝飯店完成的《共產黨宣言》所號召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反抗資產階級的剝削,沒想到162年後的希臘人欠債不還時竟喊出了類似的口號。
享受高福利的懶漢
地處南歐的希臘人被稱為「享受高福利的歐洲懶漢」。2009年底債務危機爆發時,希臘龐大低效的政府公務員佔了勞動力人口的10%。他們每年可獲得14個月的薪水,每月根據職位不同還有5至1300歐元的額外獎金,獎金名目甚至包括會使用電腦、會說外語、準時上班等,連聖誕節期間的出租車費、餐館和理髮費用,也可合法申報為「聖誕節禮物」加以報銷。另外,公務員在40歲以後就可申請退休,已去世公務員的未婚或離婚女兒,可以繼續領取父母的退休金。
由於希臘政府用稅收補充養老金,希臘人只需繳納總薪金的6.67%作為退休金,法定退休年齡男性60歲、女性55歲。自2007年起,希臘政府多次強調必須改革現行養老金製度,否則其資金缺口將在十年內累積至4000億歐元,相當於其GDP的兩倍,但七成希臘人反對養老金改革。
希臘五大花錢無底洞
有專家概括希臘有五大錢坑促使其債臺高築:一、不合理的退休金製度;二、浮濫的獎金與津貼;三、眾多訛詐政府的企業,如希臘奧林匹克航空公司早年債臺高築,但工會屢屢阻撓政府求售,導致幾百萬歐元的債務由納稅人埋單,而公司員工與家屬卻依舊享有免費全球飛行的福利;四、數百個官方色彩的委員會,其上萬員工每年花費二億多歐元;五、希臘因與土耳其長期不睦,導致其龐大的國防支出遠高於歐盟平均值。
希臘生產率低下,工業基礎一直孱弱,主要依靠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遠不能維持自身的同比消耗,但希臘人很喜歡於過度消費,據統計,美國經濟增長的60%來自消費,而希臘則是90%。
類似中國的兩極分化
不過跟中國情況類似,希臘人分為兩部分。小部分是政策保護下的受益者,如公務員、高薪階層、受工會控制行業的職工等,他們在過去幾十年裡從政府無度的赤字借款中得到了很多好處;而被排除在特權之外的廣大希臘百姓,卻不得不準備捏緊錢包過苦日子。
在希臘,高級政府部門、媒體工作者的退休金每月3000多歐元,而環保退休工人每月只有600多歐元,兩級分化嚴重,人浮於事的大鍋飯盛行。
歐洲高福利面臨的困境
然而在歐洲,類似希臘的高福利政策隨處可見。從共產中國來到西方的人都很驚訝,歐洲的福利制度如同社會主義國家搞的「均貧富」一樣,只是西方採用的是高稅收、高福利的方式把富人的錢轉移給窮人,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比如在瑞典,高階白領的稅收達60%,這種「劫富濟貧」的再分配製度令很多社會精英喪失了「多賺錢的積極性」。在英國,一個高級工程師的個人收入所得稅就是45%,扣除養老金,每個月一半的工資都被政府收走了。
在歐洲很多國家都實行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從兒童津貼、病假補助、醫療保障、住房補貼、失業救濟到養老保險,涵蓋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被戲稱為從「搖籃到墳墓」的全包福利。但2000年以來,歐元區年均經濟增長率只有1%,失業率居高不下(最高達到8.6%),歐洲國家原先引以為豪的高福利制度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負。
希臘哲人認為,性格決定命運。如今的希臘人,不想失去既得利益,誰要動了他的乳酪,誰就會被罵,大眾的群體意識有時是很不理性的。不過,欠債得還,這是不變的天理。無償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無形中他會失去更多。用句流行的話說:出來混,總要還的。◇
=========================================================
烹小鮮的歐盟策略
文 ◎ 王華
歐洲文化起源於希臘,也可能終止於希臘。希臘化讓歐洲人發展出西方重要體制:民主共和、法治管理。「治大國,若烹小鮮」,關鍵在於掌握治理之道。這次歐元債務危機顯示出希臘大眾式民主的弊端——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歐盟創始人最初的理想就是要把歐洲變成一個類似美利堅合眾國的「歐羅巴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Europe),不過美國立國有個共同的思想理念:信仰自由、民主自由,那歐盟建立的精神基礎是什麼呢?什麼是歐洲認同的核心呢?
1952年從「煤鋼聯盟」發展起來、經由「歐洲經濟共同體」而幾次擴容而成的「歐洲聯盟」,可以說一開始就是基於功能主義而來的經濟整合,由於經濟交流的外溢效應,從而促成歐洲在政治軍事安全上的進一步合作。歐盟的建立無疑是大壯舉。人類歷史上國家的合併從來都是暴力征伐的結果,歐盟是人類第一次以和平方式進行平等合作的統一嘗試,儘管這一嘗試面臨巨大障礙,特別是「歐洲認同」的建構是擺在歐盟面前最關鍵的任務。
歷史非常喜歡捉弄人。歐洲文化起源於希臘,但也可能終止於希臘。人們普遍認為,歐洲認同以希臘文明為主要指標,因為希臘化讓歐洲人發展出西方最重要的兩項體制:民主共和、法治管理。有人說歐盟是源於對基督教的共同信仰,但由於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起源地皆相同,只要伊斯蘭世界以及東歐等國認同希臘化以來的西方歷史文化脈絡,就可以申請加入歐盟,土耳其就是例子。
這次歐元債務危機也顯示出希臘大眾式民主的弊端。在美國,當各派意見不一時,總統具有最高決策權,而在歐盟就缺乏這樣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缺乏一個總協調人、缺乏一個彼此信任、服從管理的環境、缺乏一群替他人著想的人,也缺乏一個對落後者的監督、指正以及淘汰的機制,這樣的集體,怎麼能經受風雨呢?
從這些角度看,我們就不難找出解決歐元債務危機的著力點。
歷史也許是輪迴的。佛家講因果報應,每個人、每個國家都要為自己以前做過的事負責。比如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給歐洲帶來巨大傷害,如今歐洲人哪怕面臨困境,也不願讓德國人充當歐洲的領袖,主宰歐盟人的命運,哪怕德國是最合適的候選人。希臘人曾經給歐洲貢獻了文明,這次也是希臘人來給歐洲添亂,如此業力輪報,就看人們能否在動盪中堅守做人的原則。以前欠下的就去還,哪做錯了就改正,做人如此,立國也應如此。
中國有句俗話:欠債不還,「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
亂象叢生 人民幣無力救歐元
文 ◎ 文華
在全球擔憂歐債危機引發第三次經濟蕭條之際,北京開出政治籌碼,以加大對歐洲的投資交換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然而,大陸金融界的混亂狀況及國營企業的特權,完全違背市場經濟基本原則,亂象下的人民幣能救歐元嗎?
就在全球擔憂歐洲債務危機會引發第三次經濟蕭條時,9月14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大連2011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北京願意加大對歐洲的投資,但歐盟應盡早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第二天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否認歐盟委員會承諾以市場經濟地位換取中國的投資,她說:「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主席在同溫總理近期交談中,完全沒有將兩者掛勾。」
影子銀行映照的非市場經濟
外界評論北京開出的政治籌碼太離譜。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政府依然控制許多行業和領域,離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定義和歐美一些市場經濟相差甚遠。」9月 7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題為「中國國企變身影子銀行」的文章,揭示出大陸金融界的混亂狀況以及國營企業享受的特權,這些都完全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文章以中國揚子江船業有限公司為例,這家造船廠第二季度有逾25%的稅前利潤來自於向其他企業放貸。由於大陸銀行只向大型國營企業放貸,眾多民營中小企業無法從正規銀行得到貸款,於是不少國營企業把貸款來的錢或多餘的現金,轉手貸款給中小民營企業,從中獲取高額利息。
據中國《經濟日報》報導,從2010年初到8月底,有64家上市非金融企業發放過貸款,其放貸總額達到169億美元,這些企業中至少有90%是國有企業。分析師們指出,這些影子銀行每年的資金流量可能已達2萬億人民幣(合3100億美元)之多,相當於大陸GDP的5%左右。
北京應該出手幫歐盟
光這些影子銀行發放的貸款數目就相當於希臘的欠債,從道理上講,坐擁3.2萬億美元、擁有全球外匯存底的30%的北京當局應該幫歐盟,無論是匯市的動盪、貿易流動的劇變,還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都不是中國願意看到的。因為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據摩根大通(JPMorgan)估算,美國經濟每增長 1%,中國的出口額就會相應增長5%。從戰略角度講,中國要想擺脫「美元陷阱」,歐元的屹立不倒就至關重要。在目前中國外匯比例中,美元約占70%,歐元占20%多,其他佔10%。
不過國際社會一直質疑北京當局沒有誠意、也沒有能力幫助歐元解困,因為大陸還有那麼多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窮人,國內矛盾非常尖銳,而解救歐元是這麼艱難的事,與其說是經濟問題,不如說是歐盟內部的政治協調問題。光紓困希臘就是一筆代價高昂的買賣: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此已花了1100億歐元,接下來還需再花費約1200億歐元。為一個比自己富裕很多倍的國家買單,中共能這麼無私嗎?形象地說,大陸官員已從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一階段吸取了一個教訓:「接住一把下落的劍是沒什麼好處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外界分析中共很可能只會像徵性地購買一些南歐國債,不過有人進一步分析說,哪怕那些象徵性的幫助,背後也是另有企圖的。美國南卡萊羅納大學謝田教授表示,「在2009年的時候,中國曾經購買葡萄牙和愛爾蘭的國債,其目的是讓這些小國家來遊說歐盟承認其經濟市場地位。要求放寬軍售,以購買歐洲的先進武器,從而希望在臺灣、南海、關島等地構成威脅,達到影響世界和平的目的。」
路透社引述一些分析人士的觀點,「在歐洲有幾個中共投資項目,從長期來看可能不僅僅是商業性質的。希臘比雷艾夫斯港和義大利那不勒斯港等大型港口項目,令歐洲國家的國防和外交部門的一些人感到擔心。那不勒斯港也是北約的主要基地之一。」
紐約城市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夏明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的一些海外投資公司,實際上是國家機構在運作,是政府的主權基金,都是政府的『白手套』。希臘作為北約的成員國,連接巴爾幹一些國家,是中東、西歐國家的一個通道,很多重要的戰略活動在那邊展開;包括空軍、海軍等方面的合作,另外也是毒品走私和人口販賣的巴爾幹地區通道。」
大陸銀行怪象:錢越存越少
就在大陸銀行在歐盟充當救援好漢之際,2010年8月12日《人民日報》有文章稱,「100元錢存上9年只剩下60多元、銀行存款餘額達不到指定限額就要扣錢……一些律師、低收入家庭最近開始質疑銀行收取小額帳戶管理費的行為:銀行有權單方面收取小額存款帳戶管理費嗎?錢越存越少,合理嗎?」其實這種怪事早就發生了。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分行2005年4月30日發佈公告稱,從今年7月1日起,深圳建行將對日均存款500元以下的人民幣個人活期存款帳戶收取 10元管理費,同時按照0.01%的年利率計息。
除了手續費的不合理,在銀行低利息而社會高通脹(6%以上)的大陸,貨幣的貶值令每個人存款的實際利率都是負回報,而國營企業卻能人為地獲得低利率貸款,並轉身把貸款投到影子銀行裡掙大錢,這實質是讓不富裕的百姓補貼富裕的企業,這種「劫貧濟富」的亂象因是「國家政策」而無人敢質疑。
自身都亂象叢生的人民幣,怎麼能幫助歐元整頓調理呢?一是不願,二也不能。◇
本文轉自243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