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揮別浮沉 金門大橋邁向驕傲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 8日電)規劃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案,金門人曾譏為「選舉浮橋」。經過18年的選舉浮沉,現在確定9日動工,預計5年後將成為金門與國家共同的驕傲。

「金門大橋」興建案,緣起於民國 82年4月12日金門縣臨時縣議會第 3次臨時會決議,通過建請中央興建金門大橋案、並列入六年國建計畫經費。從此,地方開始構築建橋的美夢。

從大金門的水頭碼頭距離俗稱小金門的烈嶼鄉,相距約1800公尺,僅一水之隔。

金門縣長李沃士表示,大、小金門往來使用交通船,時間約30分鐘;金門大橋若通車,以行車時速60公里計算,開車往來小大金門只要約 5分鐘,可大幅拉近兩地距離。

另外,金門縣臨時縣議會當年提出興建大橋案,適逢金門解除戰地政務軍管不到半年,金門民意代表發出金門人心聲,也凸顯當時人民當家作主的氛圍。

金門縣政府順應民意,在2 年後提出金門大橋可行性研究報告,規劃北路廊方案,也就是由大金門湖下到小金門后頭;金縣府並將報告陳報交通部,讓建橋有了清楚方向,但也開啟了金門選戰常打「橋牌」議題的大門。

金門大橋案會變成「選舉浮橋」,其來有自。因為,自從建橋案提出後,每逢縣長、立法委員選舉、甚至總統大選,藍綠陣營候選人及助選人馬到金門爭取選票,都不能免俗地提出支持建橋政見。

不過,選舉到了,橋就浮出來;選舉過後,橋又沉下去,不斷地讓金門人心痛。尤其是,讓期盼大橋最迫切的小金門人,有一再受騙的感覺。

烈嶼鄉長洪成發表示,烈嶼鄉在民國85年發起萬人連署建橋運動,民國97年鄉民投票更有高達93.23%的支持建橋比率,但過去始終盼不到第 1座橋墩放下去,「金門大橋被譏為選舉浮橋,就是小金門人最沉痛的聲音」。

不過,金門大橋案在選戰中浮浮沉沉後,終於要浮出水面。總統馬英九在民國97年贏得總統大選,在金門囊括95.13%的選票;在二次政黨輪替下,讓金門大橋案浮現曙光。

其後,馬總統到金門進行競選國民黨主席的政見說明會、主持古寧頭戰役60週年紀念活動及為國民黨提名的金門縣長候選人李沃士輔選時,先後明確宣示「金門大橋不再是選舉浮橋」;李沃士順利當選縣長,更讓金門人吃下定心丸,感到美夢即將成真。

在李沃士與中央積極聯繫、金門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穿針引線下,行政院於民國99年 3月19日核定金門大橋計畫,讓10多年建橋案終告塵埃落定。

即將在 9日動工的金門大橋,根據交通部通過的規劃案,路線是大金門湖下到小金門后頭,全長5.34公里,跨海部分長約4.78公里,比澎湖跨海大橋還長,為台灣地區最長的跨海橋,預估建設經費新台幣約57億元,由中央投資2/3、金門縣政府負擔1/3。

金門大橋定位為「觀光為主、交通為輔」,由國道新建工程局負責興建,採脊背橋造型,橋塔設計是高粱穗心型式,具有金門特色。

李沃士表示,金門大橋通車後,以行車時速60公里,開車往來小大金門,只要約 5分鐘,大幅拉近兩地的距離,並創造觀光效益和帶動地方發展,「金門大橋將是金門起飛的指標」。

金門大橋終於要動工了,從「選舉浮橋」到打造國之大門,這一路走來,金門人的心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美國加州舊金山有座知名的金門大橋(GoldenGate Bridge),金門人也期盼,5年後的金門大橋,成為金門和國家共同的驕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