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錄片反映學生所受種種壓力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4日訊】(美國之音2011年 1月 03日報導)最近,記錄片《虛無縹緲的競賽》在全美一些社區播放後在學生、家長和老師當中引起強烈反響。這部影片反映青少年面臨的包括學業在內的重重壓力,凸顯了美國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記錄片《虛無縹緲的競賽》反映了美國學生面臨的來自學校功課、體育活動以及考試升學等重重壓力,而且以實例說明,美國學生中大量存在緊張、焦慮、憂鬱和自殺等精神疾患,以及打小抄和退學等問題。影片在一些社區,特別是在那些從幼稚園開始就推動孩子以進入常青籐學校為目標而競爭激烈的社區播放後,在家長、學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當中引起了強烈的震撼。

影片製作人維基.埃伯利斯是一名律師,也是3個孩子的母親。她介紹了這部影片的製作背景。大約4年前,她12歲的女兒因為功課壓力和緊張而一下子病倒了,這使得維基開始對這種被數量驅動、以考試為目標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懷疑。維基說,她看到孩子對上學失去興趣,因為趕功課而缺少睡眠,他們的家庭生活失去平衡,一家人很少在一起共度時光。

維基說:“我開始和不同社區的人們交談。我發現,緊張、憂鬱和睡眠不足在孩子當中非常普遍,很多學生乾脆和學校脫節。我還從和大學教授以及僱主們的交談中瞭解到,進入大學或工作場所的年輕人毫無思想準備,而且缺乏動力。因此,我決定通過記錄片的方式 ,讓學生和教育人士表達心聲,同時把各個社區聯繫在一起,引起社會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並動員大家起來進行變革。”

維基在為拍攝影片而進行的研究中發現,青少年自殺率以及患憂鬱症的人數攀昇和家庭作業以及考試成績有關。維基特別提到,一個名叫德凡的13歲女孩因為第一次數學考試不及格而自殺身亡。此前,德凡一直是優等生,而且才藝過人。她的父母沒有察覺到她心裏承受的壓力。因此,這部影片的開頭字幕寫道:謹以此片獻給德凡。

維基指出,人們需要認識到,美國的教育體系被擔心下一代無法在全球經濟中保持競爭力的恐懼所驅動。她呼籲人們遵照教育人士和兒童發育專家的研究建議,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維基說:“這部影片傳遞的信息是,現今的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孩子們的需要。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審視我們在很多學校,乃至整個文化中所製造的不健康的環境,並且發現這種環境與學生精神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繫。我認為,讓家長和教育人士瞭解我們給所有孩子施加的壓力,以及這些壓力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非常重要。”

俄勒岡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勇教授認為,這部影片比較真實全面地反映了美國目前的教育狀況。他說,過去幾十年來,美國教育變得越來越以考試為指揮棒來指揮整個教育體系。他認為,這種教育的考試化和全球競爭力有關。

趙勇說:“美國有一種恐懼感,它感覺其它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上升和發展對美國構成一種很大的威脅。它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從本質上還是應該從教育上解決。在很多國際化考試中,美國學生幾十年來始終處於中間和中間偏下的情況。美國認為,這種考試成績能夠反映美國今後在全球的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從上到下,整個美國瀰漫了一種比較恐怖的感覺,擔心美國今後會失去在全球的優勢地位。美國認為,他們必須從教育開始,而教育質量必須通過考試來反映。所以,大家從考試的角度上越來越進行更多的改革。”

趙勇教授指出,美國教育體制過去非常看重從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標準來選擇人才。但是,現在卻越來越看重短期目標,也就是更多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這種單一的標準來判斷教育質量。

趙勇說:“教育本身的目的是培養人,即我們經常說的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而在全球化競爭的狀況下,大家都失去了教育本質的目的,而都覺得是應該培養經濟上的人,培養如何去和別人競爭。實際上,你如果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有各自的個性,各自的特點,會更有價值。更具備競爭力。所以,我覺得,真正發揮各自的優勢,就是要找到各自的強項,在強項上發揮。我把它稱之為『以優勢為基礎的教育』,也就是說,每個人,每個地方,每個國家都應該基於自己的優勢和目前的狀況來發展自己的教育,而不是拷貝別人。”

俄勒岡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勇教授指出,當今全球化很容易讓把人們引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大家都希望和別人一樣,並且在同一個領域展開競爭。這不是明智的作法。趙勇認為,在全球化的情況下,更應該重視個性化,而不是同質化。

趙勇教授在他所著的《迎頭趕上,還是領跑全球:全球化時代的美國教育》一書中指出,美國多年來一直在考試上模仿和趕超中國、韓國、日本和新加坡。實際上,美國教育一直是非常領先的。趙勇教授指出,在全球化的情況下,美國教育應該更加美國化,更加強調個性化和創造力以及多方位、多標準判斷人才,而不應該使教育單一化,以考試為標準判斷教育質量。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學生數學才能未能充分開發
美國學生喜歡上什麼大學?
美國學生應當做多少家庭作業?
研究:美國學生將好萊塢電影當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