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1月30日訊】(據台視新聞報導) 很多華爾街人士鼓吹,大家別太在意通膨狀況。 他們的說法很明確-看看通膨數字就知道了。
不過《華爾街日報》作家 Brett Arends 認為,數字背後還有著許多值得憂慮的事。 如果只看數字,現在美國的通膨完全不是問題,過去 12 個月的 CPI 僅有 1.5%,不僅偏低,如果去除飛漲的食物和能源成本,更只有 0.8%。 不僅如此,有些經濟學家還會說,工資全年升幅也低於 2%。
目前許多人還在失業,勞工成本也長年偏低,因此,通膨有什麼好憂心的呢? Arends 指出 3 點,是人們必須在意通膨的原因。
■政府數字過於輕描淡寫首先,政府的數字過於輕描淡寫。
過去 30 年來,聯邦政府不停修正通膨的計算方式,兩黨政府都一樣,每每找出各式冠冕堂皇的理由,總是讓數字能壓得更低。根據一位經濟學家 John Williams 所發表的內容,要是我們仍以 Jimmy Carter 任總統時的計算方式來看,現在的通膨數字和當時也相差無幾,算出來將不會是 1.5%,而是接近 10%。
Williams 的意見可以當成個人看法,不過,卻提醒我們對政府數字抱持懷疑。用官方的算法,就算高檔牛排價格大漲,他們還是假設大家都吃便宜漢堡-哦,通膨未出現。
再一個例子,像是蘋果的 Mac,他們可是很貴又從不打折的。不過幾年前,Mac 就賣 999 美元,現在還是賣 999 美元,沒漲價,不是?更進一步看,現在 999 美元的 Mac,比起幾年前更輕、用料更棒、速度更快,所以政府還會告訴你,Mac 的「實際」價格還下跌了。
如果完全相信政府的觀點,那麼,看到「便宜」的 Mac,我們反而該擔心起通貨緊縮,而不是通膨了。
■數字只反映過去
Arends 提出的第 2 個理由,在於通膨數字只能反映過去的價格,無法說明之後的趨勢。 即使先前的價格還沒漲,如果經濟學的道理成立的話,我們很快會看到漲價,原因很簡單,成本在上揚。
經濟學的成本考量,不是僅有勞力成本,這部分也許漲不多,但看看原物料價格,從銅到可可,無一不在飆升。聯合國糧食價格指數已經突破新高,原油價格在 90 美元附近不跌,小麥價格比去年同期漲了快 2 倍。由於糧價飆升,已經導致突尼西亞的革命。
而根據倫敦商品分析師 Alex Bos 指出,現在北非也已經為買糧食而陷入恐慌。 光是阿爾及利亞,這個月就買了 150 萬噸的小麥,是過去正常情況的 3 倍。沙烏地阿拉伯也急於建立糧食儲備,玉米的供應吃緊,情況已如物價飆升的 70 年代。
這些,遲早會在超市、賣場,以高價格反應。問問看麥當勞,或者油漆及塑料巨頭 DuPont,還是其他的產品製造商,他們會告訴你成本上揚,他們一直在吸收成本。這怎麼不是通膨呢?
■狂印鈔傷害美元價格
Arends 指出,第 3 個需要憂心通膨的理由,在於經濟學。現在到處都是額外的美元。 聯準會近 2 年為了避免經濟失控,進行所謂的貨幣政策,美元的數量已經達到過去 2 倍以上。
美元本身沒有內在的價值,端看你能用美元交換到何種價值的實物或服務。因此,光是美元數量增加,而服務或物品的量並未相應增加,美元的價值自然下滑,這就是一種通膨形式。
目前,這類通膨似乎已經反映在部分領域,就像打地鼠,有些地方總會不幸中彈。例如過去一年,紅酒價格升了 57%,中國的房市進入泡沫。
這好像和美元無關,但由於人民幣和美元掛鉤,這種情況有點像把美國的通膨進口到中國,這怎麼會是良性的通膨呢?未來勢必走向通膨嗎? Arends 認為這無法預測,就像大聯盟名教頭 Casey Stengel 所說,「別做預測,特別是對未來」。
也許通膨情勢還是一路穩定,但不要未經思考,就輕易相信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