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1月03日訊】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嚴峻的考驗:一系列的外部政策和競爭環境都在發生或醞釀激變。中國車市在連續兩年的狂飆之後將駛向何方?德國諮詢公司羅蘭貝格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汽車市場2011年增幅將跌至15%,2012年和2015年分別下滑至10%和8%,「過去那些增長異常強勁的輝煌時代結束了」。
中國汽車市場魔力漸消
華爾街日報援引羅蘭貝格報告數據稱, 歐洲汽車供應商總收入中14%直接來自中國,是2007年7%兩倍;再加上歐洲出口銷往中國的汽車,總比例是18%左右。同樣受益的還有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本田汽車等公司。
報告指出,2010年中國乘用車銷量約增加35%,2009年增幅為51%,2001年至2007年期間平均增幅為35%。2015年中國乘用車數量將會達到1,870萬輛。
上週二,中國政府證實將停止小型車購置稅減征政策。週四,首都北京官員說,為了緩解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狀況,會將明年新發放牌照數量限制在24萬個,不到2009年北京銷售的約75萬輛車的三分之一,引發了外界對其他城市也許會效仿的擔憂。
過去兩年「井噴」 帶來問題重重
過去兩年中國汽車市場「井噴」,2009年首破千萬輛,2010年直逼2,000萬輛,國家給出購置稅減征、以舊換新、汽車下鄉、節能汽車優惠補貼等政策,中國汽車業成了全球最大新車市場。
雖然中國汽車業數量膨脹,但並不能掩蓋其所處產業鏈低端的窘境與結構性產能過剩的風險。與此同時,汽車產銷高速膨脹為大城市帶來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以及能源安全問題接踵而至。
以石油供應為例,發展改革委有關人士介紹,2009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3%。2010年國內石油消費繼續快速增長,1~10月份進口原油1.98億噸,同比增長20%。預計2010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將接近55%,石油安全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另外,由於相關補貼政策設計、執行層面的問題,節能汽車補貼等刺激政策一度被某些經銷商「念歪」,沒有補貼到消費者兜裡,反而成了補貼經銷商的「小棉襖」,間接減弱了市場競爭。
從汽車廠家和經銷商的角度看,減稅等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意味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水漲船高和利益均沾將成為過去,如何嚴格把控產品質量,改善售後服務質量成為競爭的關鍵。
再者,財政部2010年末宣佈,自2011年1月1日起,將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統一按10%的稅率徵收車輛購置稅。至此,近半年來業界一直在推測的車市刺激政策的退出終於落下了「第一隻靴子」。
2011年,北京的停車費也將大幅上漲。而在國內最近一次的成品油調價中,北京93號汽油每升的價格已「破7(元)」,以北京上漲後的停車費計算,這意味著,一輛百公里油耗10升的家用小汽車每百公里油資、停車費、過路費等費用相加極有可能將逼近百元,屆時,1公里1元錢的用車成本使車主可以直接將汽車的里程表換算為「支出表」。
在中國,用車的高成本時代悄然而至。外界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的「火爆」狀態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