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楊辰劍橋市報導)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於1月25日下午,應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邀請,在費正清中心發表公開演說,以「台灣的關鍵力量-立法院在國家發展扮演的角色」為題,介紹台灣民主的發展歷程與現狀。演講會由賽奇(Anthony Saich)主任主持,約200位中外人士將會場擠得水洩不通,大陸學者更是踴躍提問。
首先,王院長回顧了中華民國一百多年曲折的民主進程。他認為,不同國家由於地理環境、歷史等因素不同而呈現出多元樣貌,其中不乏激盪衝突,但是民主、自由、人權這三個觀念卻深入人心,為普世價值。中華民國是東亞地區第一個建立民主共和的國家;而從1950年起,台灣開始實施地方自治與基層選舉;1972年開始實施國會增額選舉;1987年宣佈解嚴,隨後誕生了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從1992年的國會改選開始,反對黨進入國會,和國民黨分庭抗禮。
王院長提到哈佛教授Samuel Huntington對新興民主國家的研究表明,這類國家至少必須經歷兩次政黨輪替且成功和平轉移政權,才稱得上具備民主鞏固的基本條件。台灣在2000年和2008年分別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政黨輪替,且與其他新興民主國家相比,沒有過多的流血和坎坷,算得上幸運。但是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台灣的民主化只是高中生階段,還需要更加努力。
對於在台灣逐步的民主化過程中,立法院則扮演了重要角色,它開創了台灣政治的多元化,由人民決定政府的組成 ,形成了競爭性政治體系。在2008年9月以來的金融風暴後,立法院積極為重振國內經濟、穩定就業市場及解決人民民生問題而努力。它完成產業創新條例的制定、消費券發放、擴大公共建設等多項法案的制定,為維持台灣經濟的發展做出具體的貢獻。
當然,台美關係及兩岸關係也是這次演講的重點,這在王院長的演講以及隨後的問答中被反覆提起。王院長認為,美國作為民主政治的典範,對台灣民主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早期留美的台灣學生不僅接受了專業教育,並且感受到了民主政治的魅力,自然而然把這種民主價值帶回台灣。民主的種子在台灣生根成熟,而這正是台美兩國的紐帶。面對中國的經濟崛起及軍事的快速飛躍,台海之間的不平衡加劇,台美關係的重要性在於台灣需要美國提供防禦性武器以自衛,希望將來不需要在恐懼下與中國談判。 兩岸關係更是近年非常敏感的話題,尤其台灣這個小島被中國1600多枚飛彈瞄準一事。許多中國學生直截了當提出了相關問題,例如「兩岸統一有沒有可能?哪一年能實現?」,「如果大陸減少對台灣那的武器,台灣是否會獨立?」,「台灣現在主張不統一的比例高達67%,是否代表統一無望?」對此,王院長回答「維持現狀,著重經貿合作才是上策,短期內政治問題無法解決,而過度強調主權問題對兩岸關係發展不利。兩岸人民都留著中華民族的血,有著共同的文化,這是兩岸的臍帶。兩岸需要營造感情並尋求永久和平,才能維護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太平盛世。隨著中國的發展,當未來中國的政治制度為大多數台灣人所接受,生活水平與台灣相同,宗教自由、言論自由、結社自由等被尊重,最後自然會有答案。當自由民主人權成為中國政府所倡導的價值,或許台灣主張不統一的比例會下降。 兩岸關係和台美關係都十分重要,前者牽涉主權,後者牽涉台灣生存和發展,需要齊頭併進。」他還說台灣會用「巧實力」來處理兩岸關係及台美關係。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關於台灣立法院的肢體衝突現象,防毒面具、催淚瓦斯、鞋子都曾成為打架的工具。王院長認為,根結在政黨理念主張不同。在最初的表決中,國民黨佔多數而民進黨席位少,民進黨不能接受結果,則全員出動、集體抗爭以阻止表決。為了四個案子,立法院曾經打過群架─NCC、直航條款、退休金18%、中央選舉委員會的成立。但是近三年立法院比較平靜,因為在一次次的抗爭中,委員也都學會了尊重及妥協,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用合作取代對抗。
在兩個小時的演說中,即使面對咄咄逼人的問題,王院長始終保持著和善寬容的態度。他對敏感問題以及台灣自身不足的坦誠態度證明了民主政治的魅力。
主持人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艾許中心(Ash Center)主任賽奇也稱讚王金平院長「坦率直接,不太像一般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