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超過300家的中國企業,以造假報表及監管鬆散的作法到美國上市,估計此等公司在美國的股市市值至少達200億美元以上。《彭博社》1月13日的報導詳細記述了美國一名投資者鍥而不捨追根究底,查找中國公司國內數據與在美國上報的數據存在嚴重差異,告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才得以揭露中國企業在美國造假「圈錢」的非法行為。
報導說,早在2009年4月美國德州一名短線投資者約翰.伯德(John Bird)在自家辦公室發現中國天一醫藥集團(Sky One Medical Inc) 監管不足,其向中國大陸國家工商管理總局(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 Commerce, SAIC)提交的文件與其向美國監管者提交的文件存在差異,而且還有其他百餘家中國企業也採取同樣手法,不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直到最近才開始注意到伯德所揭露的事實。
報導指出,天一醫藥集團與其他中國企業係透過反向購併(Reverse Merger)的方式在美國上市或籌資,此種方式也有人稱之為「借殼上市」,伯德表示許多反向購併公司的報表多半是造假的,經過他長期的觀察,投資者可以合理推論,中國在美國的反向購併公司全都是騙局。
以中國天一醫藥集團為例,其為康明科技公司(Comet Technology Inc.)與美國加州醫藥集團(American California Pharmaceutical Group Inc.)合併的集團,前者即所謂的空頭公司,而後者是哈爾濱天地人醫學科技公司(Harbin Tian Di Ren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控股公司。伯德發現英國、印度及中國等地提供有關哈爾濱天地人公司的信用資料是一致的,但與天一醫藥集團提供美國SEC的資料則有很大的出入。
伯德經過2個月的電子郵件及電話追查,取得青島聯信商務諮詢公司(Qingdao inter-credit service)提供來自中國國家工商管理總局(SAIC)的資料,顯示天一醫藥集團的經營者哈爾濱天地人公司2008年的銷售額約為1百萬美元,然而根據美國SEC的資料顯示,天一醫藥集團2008年的銷售額約為9千1百萬美元,其中天地人公司至少占65%,合計約5千9百萬美元。此外,伯德也發現,以天一醫藥集團的規模,其不可能如該公司年度報告所言,商品存貨周轉率為每週一次。
為求證事實真相,伯德將其蒐集的資料送到天一醫藥集團位於紐澤西的稽核公司Moore Stephens PC (MSPC), 現名為MSPC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nd Advisors PC),並且透過網路上載他所掌握的資料,隨後在去年3月向位於紐澤西的聯邦法院控告MSPC未善盡稽核責任,以致未發現天一醫藥集團財務報表的錯誤。MSPC曾在2009年4月遭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在檢核報告中指出該公司稽核過失之處。
報導說,由於伯德的揭露,美國SEC數個月前開始調查天一醫藥集團並且檢視其他反向購併公司的財務報表資料。SEC甚且成立專案小組,密切注意協助此等公司在美國上市的參與者。此外,由於伯德的鍥而不捨,引起投資者參照他的方法,由中國SAIC提供的中國企業財務報表資料檢視該企業在美國反向購併公司提供美國SEC的資料。
該報導指出被投資人發現財務報表有問題、造假營收資料的中國企業還有利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Lihua International Inc.)、中國海洋食品集團有限公司(China Marine Food Group Ltd.)、中國教育集團(China Education Alliance Inc)、東方造紙有限公司(Orient Paper Inc)、中國生物公司(China Biotics Inc)、中國天然氣公司(China Natural Gas Inc.)、中國高速頻道公司(China MediaExpress Holdings)等。
東方造紙有限公司審計委員會主席Drew Bernstein曾表示,中國企業的經營者並不清楚在美國上市籌集資金所應擔負的責任與義務,此外SAIC資料的準確度不高,是因為中國企業有意避稅以及不願意公開過多資料給競爭對手。
PCAOB在去年7月發現某些美國會計師在提出意見書之前,並未實際造訪中國或派遣助理會計人員進行實地查核工作,而且至少有40家小型的美國會計師事務所(即合夥會計師5人以下、專業的會計人員10人以下)在負責中國企業的會計審計工作,其所完成的審計報告的品質是令人擔心的。
報導說,審計誠信研究公司(Audit Integrity)主席James Kaplan表示,投資者通常迷於起飛的中國經濟而忽略中國企業可能操作營收數據的可能性,但一旦此等中國企業的數據遭到嚴格檢驗後,投資者就不會盲目追價,中國反向購併公司的股票毫無價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