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1月12日訊】(新紀元週刊記者駱亞綜合報導)在信訪、訴訟都行不通之際,利用手機翻牆、現場發推特、傳圖片,網友一傳十、十傳百迅速聚攏的圍觀現象,破解了中共當局一貫的封鎖手腕,民眾圍觀已形成新的街頭化運動,未來的影響將會更大。推特正在改變中國社會生態!
2010年接近尾聲之際,北京的維權律師和網路活躍人士在遇到警方、或違法者侵犯時,運用網路新媒體推特技術等,迅速形成強有力的各種圍觀,行使中國憲法給與公民的監督權。成功向外界展示了圍觀的力量和作用,鼓舞更多網路上的中國民眾參與圍觀,運用此一新媒體技術,將一切曝光陽光之下。
有律師學者表示,推特正在改變中國社會。
滕彪遇警騷擾 圍觀團成功施壓
12月23日晚北京人權律師、法學博士、政法大學教師滕彪和朋友張永攀前去探望原社科院研究員、法學博士范亞峰的母親,在范母家與上門盤查並要求查看身份證的員警發生衝突。滕彪要求警方先出示警官證,滕彪認為警方盤查他們的身份證沒有法律依據,因而拒絕出示身份證。為此警方強行把他們從范母家帶走。在雙榆樹派出所,警察謾罵毆打滕彪,他的衣服被撕破,領帶被拽斷,同行的張永攀在派出所也遭到警方毆打。
滕彪在現場第一時間將自己危險境況通過手機發推,網路上有超過2萬的推友同時收到這條資訊,隨即轉推給自己的推友,就這樣不斷轉推,潛在獲悉資訊的人數如滾雪球,在網路上瞬間形成可觀的圍觀力量。
推友自發分工,發揮網路一呼百應的溝通優勢,「人肉」高手第一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立即公佈關押滕彪律師的雙榆樹派出所警員、所長的聯繫方式,及該派出所的周圍地理環境和線路圖,為路近的推友直接組成現場圍觀團提供方便,給路遠的推友電話圍觀提供方便,一批北京維權律師等人組成的現場圍觀團火速抵達雙榆樹派出所,在最短的時間裡給警方和違法者造成一定壓力。迫於社會的關注程度,警方不得不在午夜釋放滕彪與友人。
事後滕彪發文也表示,現場有這麼多的律師、網友聲援關注,及數不過來的網友在網路上聲援、圍觀、轉發,也許這是他們被很快放出來的重要原因。
公民意識覺醒 推特成效明顯
而12月18日晚上,北京一群維權律師張凱、李和平、王全章、董律師、金光鴻、孟元新等前往聖山研究所看望被非法拘禁數日、當天才釋放就被軟禁在家的范亞峰博士,遭到樓下監視的警方、國保的阻攔,並要求查看他們的身份證,被律師拒絕後,對方通過110叫來更多的警力,對律師們動粗,並將其中四位強行塞進車帶到雙榆樹派出所。該事件也是手機發推後,在網路上迅速圍觀行動,一些北京的律師、網民和部分媒體記者連夜組成現場圍觀團前往派出所要人,同步電話聲援圍觀,被抓的幾個律師也很快獲得自由。
北京著名維權律師江天勇對此進行分析表示,最近北京幾起圍觀成功案例,可以反映出各個不同群體的覺醒和參與行動,特別是在新媒體的運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他進一步表示說:「公民意識更加廣泛的覺醒,而且形成了不同而又互相聯繫的群體,包括:維權律師和活躍人士、獨立的媒體人和公民記者、純粹的草泥馬群體,他們通過推特聯絡、發佈消息,動員並行動。」
江天勇律師認為推友之間的互相影響之後,也增加了自身的膽氣,「有推友說,其實也害怕,但看到別人行動,自己也越來越有勇氣,克制住恐懼。這說明,當有少數人敢於行動時,會對他人產生極大的鼓舞作用。」
他表示,推友還發現一個相當有意思的現象,「推友們與官方(主要是員警,有些是祕密員警)接觸後發現其實對方更恐懼,因為對方的威脅往往沒有法律依據,而且一旦威脅失效,對方往往並沒有什麼好辦法對付圍觀的推友。」
「同時,大家都知道,推特、網路、媒體等有很多朋友正在關注著他們,都知道會有後援,問題不解決,會有更多的朋友趕到聲援。」
推特使個體維權轉為公眾事件
權利運動執行主任張建平表示,圍觀就是大家共同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圍觀可以讓事件曝光在陽光下,把維權變成公共事件,這比個體單槍匹馬的維權效果好得多。他認為,在信訪、訴訟都行不通的情況下,群眾參與圍觀成為今後維權的一個方向,走上街頭也行之有效。運用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效果也越大。
江天勇律師還認為有「推特」、有「推友」、有「飯醉」後的獨特的圍觀現象,已經形成了一種小型街頭化運動,未來的影響將會更大。「推特正在改變社會的生態,尤其是手機就能翻牆、現場發推、發圖片,使得當局一貫的封鎖消息變得不可能了。」
原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美國「中美精神心理學研究所」顧問孫延軍告訴《新紀元》記者,官方的侵權行為,在正常社會根本就不應該發生,而在中國大陸卻很頻繁。民眾被迫維權抗暴,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浪潮,這說明官民矛盾已經勢如水火,社會已經到了變革的前夜。他指出,民眾不該對中共政權抱有任何幻想。使用推特圍觀的方式來維權,表明了中國民眾的勇氣和道德意識在逐漸恢復,也是在現政體下有意義、有效果的行為方式。
最後他說:「民眾的推特圍觀行動,將會引發整個社會的革命性變革。中國民眾最終解體中共,擁抱普世價值,重建道德信仰,進入新的社會形態。」◇
本文轉自206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