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綜合採訪報導)中國國家稅務總局日前發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稅收收入完成77390億元(扣除出口退稅後為70062億元,不包括關稅、船舶噸稅、耕地佔用稅和契稅),同比2009年,稅收增加22.7%。專家預計,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將達到或略超10%,相比之下,2010年稅收增長將2倍於GDP增速。
分析人士表示,稅收增長如此之快,跟中國的稅率、稅制結構有相當大關係,2010年中國稅負痛苦指數或比2009年再進一級,排名世界第一。
《福布斯》的稅收痛苦指數(稅痛指數)是根據各地的公司稅率、個人所得稅率、富人稅率、銷售稅率/增值稅率,以及僱主和僱員的社會保障貢獻等計算而得,指數越高意味國民稅收痛苦程度越高。
數據顯示,從2004年至2010年,除了2009稅收同比增長9.8%外,其餘年份稅收總收入同比增長均2倍於同年GDP增速。2009年,中共全年完成稅收收入(不包括關稅、船舶噸稅、耕地佔用稅和契稅)63104億元,
財政部稅政司曾撰文預測,和2005-2007年的經濟增長相比,自2009年之後一兩年,主要稅種的稅基,都會低於同期GDP增速;國家為保增長而採取的減稅政策也將直接影響稅收增長,從而會使2009年起2到3年的稅收增長將和1994-1996年一樣低於 GDP增長。但事實上,2010年稅收增長卻遠高於GDP增長。
稅率重 同一稅源重複徵稅
距財政部稅政司文章預測時間僅過一年時間,中共稅收增速便已達GDP增速的兩倍,稅收高速增長原因在哪裏呢?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馬蔡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分析認為,這其中有一些客觀的因素存在,比如稅制的設計、2010年政府加強了稅收征管等等。當然,稅收增速包含有物價上漲的因素在其中,而2010年恰恰是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一年。
最近有中國媒體報導指出,中國的稅負五花八門頻繁調整 ,越調越重,例如:給股市去泡沫,調高印花稅;給房地產降溫,醞釀房產稅、物業稅;為了保護環境,出台車船稅;加強控煙力度,提高煙草稅等等。
也有分析指出,中國稅收收入增幅多年來保持在兩倍於經濟增速的水平,除了受物價、進出口稅收、稅制結構等影響,主要原因是對同一稅源存在嚴重的重複徵稅。有學者指出,最近將推出的房產稅即為重複徵稅,土地出讓金已經相當於一次性付清70年的稅款。
企業逃稅求生存
繁重的稅令中國企業界逃稅現象嚴重。
美國德勤國際稅務公司一名中國合夥人曾表示,中國公司兩本帳的行為很多,在做賬目審計的時候,兩本帳的情況到處氾濫。一本帳是給政府看的,一本帳是給自己看的。逃稅漏稅的情形非常多。
一名曾在廣州做貿易生意的謝先生表示,在中國兩本帳相當普遍,中共搜刮錢財,老百姓不敢消費,同行競爭也厲害,利潤本身就很低,按照中國的稅收,如果正常交稅,公司根本就沒有錢賺。除非是中共的壟斷行業,那才有暴利。
廣州一位鞋業老闆則乾脆對記者坦白表示,稅率過重,他們不得不做兩套賬,逃稅經營,如果正常納稅,企業無法生存。
宏觀稅負逐年增長
資料顯示,中國稅制與國外稅制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政府的財政收入除稅收之外,還有一個幾乎可以與它並駕齊驅的收入群:預算內收費、預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把這些統統加起來與GDP相比較,才是真正的「宏觀稅負」。如果再把制度外「之外」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還有不得不計入企業成本的行賄算上,中國的宏觀稅負相當嚴重,學者估計,2010年政府總收入或超過10萬億元。
據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發佈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09/2010》報告,按全口徑計算的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確定宏觀稅負,2007年至2009年,宏觀稅負水平分別達到31.5%、30.9%、32.2%,以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而論,最多只能進入中下等收入國家行列,而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這類國家的合理宏觀稅負標準約為20%;但中國的宏觀稅負標準卻超過了高收入國家的30%。
中國社科院報告測算,「十二五」時期宏觀稅負水平還有望繼續攀昇,全口徑宏觀稅負水平很可能突破35%的水平。
稅痛指數有望衝擊第一
2009年,美國《福布斯》(Forbes)雜誌推出的「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tax misery index)上,中國排名全球第二,中國稅負痛苦指數比前一年暴增7點达159,僅比排名第一的法國低8.9個點,是賦稅痛苦指數排名前15名國家中增加最多的國家。
排名前五名中,除中國外,法國、比利時、瑞典及荷蘭都是以社會福利健全,擁有良好的醫療健康及退休制度稱著的西歐國家。這些國家的高稅收是為了提供民眾良好的服務。而中國高校學費飆長,醫療保障不全,農民生病無法就醫,貪官污吏橫行,公款出國、用車、大吃大喝見諸媒體,高稅收並沒有用到社會福利上。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中國的福利遠比不上法國,但中共稅收增速如此之快,2010年中國稅負痛苦指數有望衝擊第一,達到全球稅負最痛苦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