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中國經濟真的比日本強嗎?

葉淑貞編譯

人氣 26

【大紀元9月4日訊】今年,中國公佈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首度超越日本,有些專家樂觀地相信「大國已崛起」,有些人根本質疑數字的真實性。其實,藉由各項統計數值的交叉比對與分析,不難拼湊出今日中國經濟的真實圖像。

日本政府在8月16日公佈其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約12.8兆美元,略低於中國的13.3兆美元。於是,新聞媒體報導云:過去四十年來一直號稱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已被中國正式取代。但中國經濟真的強大了嗎?

若與美國1460兆元的GDP相比,中國的經濟仍然是相形見絀,但今天卻終於高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一些專家甚至預言說,中國在2030年可以把美國踢下世界榜首之位。然而,未來的二十年,還可能發生許多事情,世事難料。在1980年代就有人推測日本可能會超過美國,但是日本終究還是未超越美國,甚至被中國趕過了。

中國統計數字遭質疑

其實,過去不斷有人提出中國GDP的統計可能出現造假或「灌水」的問題。Joshua E. Keating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8月16日發表文章指出,一般我們假設所有的國家都使用相同的方法估計GDP,但實際不然。究竟GDP是如何統計出來的呢?

GDP的計算方法,係由幾個主要的國際組織機構,針對國家帳目系統(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簡稱為SNA),聯合發展出來的一套指導方針,用以計算國家經濟體系大小的方法。大多數國家在計算經濟成長率及GDP時,都有一個專職的統計單位負責,在美國是由商業發展部的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at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負責進行統計的。然而,對於許多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因為很多高額的收入並未列入正式資料中,所以收集數據就是一項大工程,因此像國際貨幣基金會這樣的團體,經常被要求提供協助。

例如,歐洲國家GDP的數字要經由被簡稱為Eurostat的歐盟統計局進行外部審查。希臘及愛爾蘭為了盡量減少其債務危機的嚴重性,在今年初被抓到短估他們債務金額對GDP的比率(debt-to-GDP ratio)。

但是,大多數國家沒有國際級的機關確保統計GDP是依循SNA的指導方針,而國際經濟學家大都必須仰賴各國自我報導的數字。雖然無人對中國的新地位提出質疑,但是這個國家卻經常被懷疑偽造帳目。

數字自相矛盾

有許多證據顯示,中國國民所得的統計有造假的問題。例如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就曾經不斷指出,在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發佈的中央與地方的GDP統計數字有矛盾的現象。他以2003年為例,該年中國全國經濟成長率是9.3%,但全國31省市,有27個成長率超過10%,其中有3個超過14%,最高 14.8%,只有兩個低於9.3%。這些數字明顯自相矛盾。

不只海外人士有這樣的質疑,連中國國內的人也有相同的疑問。例如河北石家莊中國甘肅網飛天評論員畢曉哲,也曾於2009年8月2日提出相同的質疑。他稱這種矛盾現象是地方政府上報數據環節中,發生「灌水」的現象。

簡稱為GDP的國內生產毛額是指一國國內,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之市場價格。若要以GDP的大小來代表一國經濟實力或是人民生活水準的高低,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未考慮人口數的多少、忽略了分配的問題及忽視環境污染的問題。

人民仍然很窮


在中國,0.4%的家庭控制全國70%的財富,而99.6%的人口卻只分到30%的財富。(AFP)

《財富》雜誌八月十七日報導,即使中國GDP的統計是正確的,但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分配到的份額仍然很少。若把這數字除上人口總數,就會發現中國人均所得(income per capita)相當低,大約只有3,600美元而已,遠遠不及於美國去年42,240美元及日本37,800美元的數字。即使中國在未來的二十年中超越美國經濟,每人所得將確定仍然落於美國之後。

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到五倍,總GDP卻仍然低於美國;中國人口是日本的十倍以上,而總GDP卻仍只略高於日本。事實上,中國的人均收入排名只居世界第105名。

貧富差距極為懸殊

GDP是全體國民生產的果實,並未考慮到每人分到多少的問題。在中國,0.4%的家庭控制全國70%的財富,而99.6%的人口卻只分到30%的財富。也就是說,大部分經濟發成長的果實都為少數人所享,一般大眾無緣分享。

吉尼係數最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的所得分配是否平均的指標,係數越大,說明社會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貧富差距越大。國際公認的吉尼係數警戒線為0.4,而中國所得分配差距的吉尼係數在2003年時就已達為0.45,目前恐已達接近0.5了。中國的貧富懸殊之大已經超過合理的限度,且有繼續擴大之勢,長此以往很可能引發各種社會不穩定現象。

未扣除環境污染成本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國民所得衡量的只是該年創造出來的產品之市場價值,未扣除污染等負產品(係指對人體有害或不適的物品和服務)對健康的損害。在中國,污染者不必付費,水、空氣與環境都遭到過度污染。
對於這些製造不利社會福祉的生產行為,GDP只計入其生產價值,而不管負產品的抵銷作用,此乃GDP高估了人民的經濟福利。

勞工人口縮減

中國想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存在著不少絆腳石。在Peter G. Peterson研究機構研究國際經濟學的高級研究員尼可拉斯.勞帝(Nicholas Lardy)說,原因之一是中國的人口組成正在快速轉變中,可能影響勞工的供給。雖然中國人口是美國好幾倍,但因其執行一胎化政策,已使得20到35歲的主要工作人口開始縮減。此外,大部分的農村人口不是非常老,就是非常年輕。

中國經濟是否會超越美國,可能不是這個國家經濟成長故事的重點。確實,能達到某個里程碑是值得永誌不忘的事,但中國「如何成長」將遠比中國又超越了誰更重要。◇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88期【西方看中國】欄目(2010/09/02刊)

本文連結: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共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輕忽不得
【新紀元】香港市民給中共的新年「獻禮」
【新紀元】中共信訪制度 名存實亡
【新紀元】海地地震的中國餘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