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的真相:其他國家,罪惡感的秘密

張夏準(Ha-Joon Chang)

人氣 39
標籤:

如果貿易保護主義不利於經濟發展,那麼歷史上最成功的兩個經濟體,又怎能如此深具保護主義色彩?

一個可能的答案是,英國和美國在施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時,他們在經濟上比其他國家成功的原因是,他們的保護主義措施比其他國家來得少。

確實,看來很可能是因為其他以保護主義傾向聞名的富裕國家──如法國、德國和日本──施行比英國和美國更高的關稅壁壘。

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在當今富裕國家當中,沒有一個國家是像美國或英國這樣的保護主義,除了西班牙在一九三○年代的短暫例外。

法國、德國和日本──通常被視為貿易保護主義發源地──這三個國家的關稅向來比英國和美國低(直到英美隨著經濟優勢轉變為自由貿易國)。

保護主義的法國經常被拿來和自由貿易的英國作對比。但是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七五年之間,尤其是一八六○年代早期,法國的關稅都比英國低。

甚至當法國成為保護主義國家──在一九二○年代至一九五○年代之間──平均產業關稅從未超過百分之三十。而英國和美國的平均產業關稅在高點時,是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五十五。

在德國,關稅總是很低。整個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製造業平均關稅是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遠低於美國和英國(一八六○年以前)的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五十稅率。

即便是在一九二○年代,德國變得更加保護產業時,平均產業關稅仍然維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自由貿易神話裡貿易保護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常被劃上等號,在這個意義上是極容易被誤解的。

至於日本,在產業發展的最初期,確實是實行自由貿易。但這並非出於自願,而是由於一八五三年和西方國家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被迫開放市場。這些條約限制日本的關稅稅率低於百分之五,直到一九一一年。

但即使再重新取回關稅自治權,並提高製造業關稅,日本的平均產業關稅稅率也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

到了美國成為世界強權,並開放貿易,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這些國家才變得好像是貿易保護主義者。

但即便在那時候,差別也沒有很大。一九六二年,美國平均產業關稅仍然是百分之十三。

平均產業關稅稅率百分之七的荷蘭和西德,相較於美國就沒有那麼保護主義了。而比利時、日本、義大利、奧地利和芬蘭的關稅只有稍微高一點,在百分之十四至百分之二十之間。

一九五九年法國關稅為百分之三十,則是一個例外。到了一九七○年代初期,美國就無法再宣稱是最成功的自由貿易國家了。

因為那時其他富國已經在經濟上迎頭趕上,並有能力降低產業關稅。一九七三年,美國平均產業關稅是百分之十二、芬蘭為百分之十三、奧地利百分之十一,日本則是百分之十。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的平均關稅稅率,明顯地低於美國的稅率,只有百分之八。

也就是說,在自由貿易的兩大擁護者(美國和英國)各自成為世界產業主導強權之前,這兩個國家不僅不是自由貿易經濟體,而且還曾經是富國當中最具保護主義色彩的經濟體。

當然,關稅只是一個國家用來推動初生產業的諸多手段之一。畢竟,漢密爾頓當初建議了十一種推動初生產業的措施,包括專利、產品品質標準和公共投資基礎設施。

英國和美國可能最為強勢地使用關稅,但其他國家則通常是更為積極地利用其他政策干預的手段,例如,國有企業、補貼或出口行銷支援。

在他們工業化的初期,如果沒有足夠的民間機構企業家可以承擔有風險、大規模的風險投資,現在大部分富裕國家的政府(美國和英國除外)都會成立國營企業。

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給一些民間企業許多補貼和其他援助(例如從國外聘請技術工人),因此他們實際上是公私合資企業。

在十八世紀,德國工業化龍頭普魯士利用這些方法來推動如亞麻、鐵和鋼的產業。

日本透過國家所有權和特定目標補助(第五章有更多這方面的討論)的方式,開始鋼鐵、造船和鐵路產業。在十九世紀末,瑞典政府率先發展鐵路。

截至一九一三年,瑞典擁有鐵路里程數的三分之一,和百分六十的貨物運輸量──這個時候,在鐵路發展居領導地位的英美兩國,還幾乎完全依賴民間機構。

瑞典公、私部門的合作,持續運用在電報、電話和水力發電部門的發展上。瑞典政府也從很早期就開始資助研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部分富裕國家都加強政府推動產業的努力。最大的轉變是在法國。和一般人的印象正好相反,法國政府向來都不主張干預。

法國過去當然也有激進主義的傳統,代表人物是長期擔任路易十四財政大臣(一八六五年至一八八三年)的尚.巴蒂斯.科貝爾,但激進主義在法國大革命後就被摒棄了。

因此,從拿破崙下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之外,法國政府都是採取極度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一份關於法國經濟政策的重要歷史記述指出,法國政府的產業促進策略,主要是「舉辦展覽、照顧商會、收集經濟統計資料、頒發勳章給商人」。

一九四五年後,法國政府認知到保守、不介入的政策,導致相關的經濟衰退和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因此在經濟上採取較為積極的態度。

法國政府啟動了「指示性的」(和共產黨的「強迫性」相反)規劃,透過國有化接管重要產業,以及透過國有銀行引導資金投入策略性產業。

為了替新興產業創造成長空間,產業關稅直至一九六○年代,都維持在相當高的水平。這個策略相當成功,到了一九八○年代,法國成功轉型,在許多領域都居於技術領先的地位。

在日本,著名的通商產業省(國際貿易及工業部)策劃的一次產業發展方案,現在已成為一個傳奇。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的產業關稅並沒有特別高,但透過政府對外匯的掌控,進口受到嚴格的控制。

為了將購買更先進的技術(無論是購買機器或支付技術的許可證)所需的外幣供給增加到最大程度,因此努力推動出口。

這還牽涉到直接和間接的出口補貼,以及來自貿易振興會(日本外貿組織)這個國家貿易機構的資訊和行銷援助。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措施,用來創造初生產業累積新的生產能力所需要的空間。日本政府透過「定向信貸方案」,引導補貼信貸投入關鍵部門,還嚴格管制由跨國公司所作的外國投資。

大部分重要產業完全禁止外國投資。即便是允許投資的項目,對外國所有權也有嚴格的上限,通常最高是百分之四十九。同時,要求外國公司轉讓技術,並且要採購特定比例以上的當地輸入品(即所謂的自製率規定)。

日本政府還規範技術的流入,以確保不要輸入太過時或太貴的技術。然而,日本政府已經不是十九世紀的日本了,他們並沒有在重要的製造產業上用到國有企業這步棋。

像芬蘭、挪威、義大利和奧地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都還相當落後,並且已看出必須加速產業發展──這幾個國家也採用和法國、日本類似的策略,以推動產業發展。

一九六○年代以前都有相當高的關稅,也都積極的利用國有企業使產業升級,這樣的做法在芬蘭和挪威尤其成功。在芬蘭、挪威和奧地利,政府非常積極地介入將銀行信貸引導投入策略性產業上。

芬蘭嚴格控制外國投資;在義大利的許多地區,地方政府提供當地中、小型公司行銷和研發的援助。

因此,幾乎當今所有的富裕國家,都是採用國家主義政策(例如關稅、補貼、限制外國貿易),來推動其初生產業,但所採用的確切政策組合,以及施行時機和時間,每一個國家都不盡相同。

不過還是有一些例外:尤其是荷蘭(自十九世紀以來就有最好的自由貿易資歷)和瑞士(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一直施行自由貿易。

但即便是他們,也沒有順應當今新自由主義理想的潮流,就像他們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才開始保護專利權。

荷蘭於一八一七年實施專利法,但一八六九年又廢除,直到一九一二年才又重新實施。瑞士於一八八八年實施他們的第一個專利法,但只保護機械的發明,直到一九○七年才全面實施專利法(第六章有更多這些案例的討論)。

自由貿易經濟學家們不贊同我在本章所提出的歷史證據,他們認為僅僅因為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發展同時存在,並不能證明貿易保護主義一定是造成經濟發展的原因。

這樣的說法沒錯,但我至少是試著以另一種並存的(保護主義)來解釋某件事(經濟發展);而自由貿易經濟學家則必須解釋,自由貿易是如何成為當今這些富裕國家經濟成功的原因,因為他們在致富前並沒有實施什麼自由貿易。@(待續)

摘編自 《富國的糖衣:揭穿自由貿易的真相》 博雅書屋 提供

相關新聞
快訊﹕美眾議院委員會通過人民幣匯率議案
魏京生:美國中期選舉前的人民幣匯率問題
余英時:為什麼美國派兩位高官訪問中國?
貿易對壘 中徵美肉雞反傾銷稅105.4%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