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09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宋碧龍連線報導)9月28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美國紐約、台灣、韓國等地近期紛紛舉行活動舉行祭孔慶典活動,重現孔子儒學精神。海外華人表示,祭孔活動修身養性,學生從中可領悟到古人尊師重教的傳統以及古代禮儀雅樂和服飾文化。與此同時,美國首都華盛頓DC宣佈當天為「孔子日」。據悉,美國眾議院去年通過決議,宣佈每年9月28日為「全美孔子日」。
由台灣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和三一寰宇文化協會共同舉辦的第11屆「三一祭孔釋奠禮」,26日在台北盛大登場。在莊嚴肅穆的典禮程序中,除了 向「至聖先師」孔子致意之外,並透過儀式重新展現儒學精神。
26日上午,第五屆大紐約地區祭孔大典在紐約華僑中文學校孔聖體育館舉行。祭孔大典在雅樂和鼓聲中拉開了序幕。至聖先師孔子之像高懸正中,畫像兩邊配有「孔聖德風,遠播西土,中華文化,弘敷萬邦」辭句,題為「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罔」的對聯掛列兩旁。司儀宣佈布祭孔大典正式開始。
「鼓初嚴,鼓再嚴,鼓三嚴」在擊鼓三聲後,樂生五步一頓進場,接著著黃色綢袍、系綠綢腰帶、足蹬黑靴、頭戴皂巾帽、手持羽翎的佾生排成行列,整齊出場,隨後糾儀官、陪祭官、分獻官、正獻官由兩位身穿黑袍的引讚帶領紛紛就位。啟扉儀式開始,由禮生打開虛擬的門,迎接孔子神靈,正獻官中華公所主席伍權碩到孔子神位上香, 行三鞠躬禮。隨後恭行進饌、上香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徹饌禮等儀式。祭孔典禮通讚恭讀《祭孔子文》。文中介紹孔子的生平事跡,稱「孔子創立的思想體系,以教民為中心, 合情合理,易為大眾接受,逐漸成為華夏文明的基礎核心。」
美東中文學校協會前會長沈琬貞表示,祭孔的禮儀舞蹈等訓練皆配合傳統古禮、雅樂和穿戴進行,也是一種修身養性 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參與,領悟到古人的禮儀,國家釋奠典禮的儀式和程序,也對尊師重道之意義有所瞭解。
大華府地區僑社2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DC的馬丁.路德.金紀念圖書館舉行祭孔大典。美國商務部華裔部長駱家輝(Gary Locke)和馬里蘭州長歐麥萊(Martin O』Malley)分別緻函大會,祝賀孔子誕辰。
美國北加州26日上午舉行的祭孔大典至今已是第29年,除了佾舞及其它莊嚴肅穆的儀式外,今年約有150位中文學校的學生齊誦「弟子規」,當場播放孔子生平影片;另外,今年祭孔大典首次舉辦「認識孔子生平」的海報比賽。據悉,加州政府於2000年通過法案,定於每年9月28日為「加州孔子日」。
歷史淵源
祭孔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孔子故宅闢為壽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孔廟。漢高祖劉邦過魯,以「太牢」祭祀孔子,開歷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各地紛紛建孔廟,至直縣縣有孔廟的盛況,孔廟逐漸演變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元、明、清三個朝代皇帝為孔子舉行國家祭奠的主要場所在北京孔廟。隨著歷代帝王的褒贈加封,祭典儀式日臻隆重恢弘,禮器、樂器、樂章、舞譜等也多由皇帝欽定頒行。歷代帝王或親臨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謁,總計達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稱作「國之大典」。自唐玄宗於公元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後,祭祀孔子的活動開始升格。宋代後祭祀制度扶搖直上,明代已達到帝王規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達到了頂峰。清朝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後8次親臨曲阜拜謁孔子。
中共先批孔 後借其名辦孔子學院 偷梁換柱滲透中共意識形態
提到海外華人的祭孔活動,人們不免聯想到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的孔子學院。數據顯示,到2010年1月,全球的孔子學院已經達到了272個,分佈在世界88個國家。中共主管宣傳的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曾直言,稱在「孔子學院」是「中國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組成部份」。
加拿大情報局局長法登今年在多倫多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的現場回答提問時提到:由中共特別資助,在加拿大建立的多所孔子學院,校園遍及全加拿大。而孔子學院的運作實際是由(中國)大使館或領館背後操控。加拿大卑詩理工學院曾向大紀元證實,該校開辦的孔子學院,收到中共當局大額的經費。
美國南加州哈仙達拉朋地學區教委在多方抗議聲中,今年9月初公開會議上宣佈,不再接受中共為這個學區一所中學提供的經費和教師資助開辦「孔子學堂」,併進一步審查教材是否導致滲透中共的意識形態。
英國《經濟學人》曾專文分析認為,中共近年大力鼓吹孔學,目的並不是真的重視儒家思想對人心、道德的提升。而是意圖藉由儒家思想來對中國民眾進行思想統戰,甚至不惜扭曲、竄改孔子原話中的含意,好讓民眾甘於接受生活中一切不公平的現狀、接受共產黨的極權統治,藉此來呼應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所提出的「和諧社會」口號。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共以「破四舊」為名,批林批孔,「佛道儒」三教齊滅,以摧毀信仰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共偷梁換柱,搞表面文化,重修了很多寺院、道觀和教堂,也在國內搞廟會,在海外搞文化節。分析認為,這是中共對殘存的傳統文化的最後一次破壞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