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09月16日訊】一元開戶、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禮券儲金、教育儲金、通知存款、旅行支票……今天看來,也許都太平常了,但是當陳光甫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推出這些舉措時,在中國金融業都還是創舉,很多人頗不以為然。1915年,當這家不起眼的銀行初創之際,號稱10萬資本(實際上沒有收足,只有七萬五千元),其中最大的股東莊得之也只有2萬多元投資,他個人名下不過區區5000元,有一部分還是朋友替他墊支的,開業時全部員工不過7個人,被人叫做「小小銀行」或「小上海銀行」,在上海金融業中的規模確是最小的,但是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的青年陳光甫有足夠的信心,也有足夠的眼光,他懂得金融的全部奧秘就是信用,信用建立在服務的基礎之上,所以創行之初,就立下「服務社會」作為第一行訓。當時有人笑他太迂,說銀行旨在圖利,空言服務,哪裡有利可圖?不理解他志在以服務來換取社會的回報。在他看來,銀行盡了為人服務的責任,使顧客對他滿意,而換得分內之報酬,這是正當的利益。如果是不正當的利益,則一文也不苟取。
十六年後,這家「小小銀行」早已成為顯赫的「南三行」之一,金融界的參天大樹,陳光甫本人名滿中外,被外國人視為「中國的摩根」,在一次銀行內部的聚餐會上他回首當年,感慨無比,這樣闡述心中的服務之道:
「服務之道,既當為顧客力謀便利,尤當以和氣為先。滿面春風,慇勤招呼,顧客自樂於接近,來往既多,營業亦自可因而推廣。新精神不但重在精神,即形式亦宜講求,同人面手均應清潔,衣服亦當整齊,在顧客心理,亦每以形式尚且欠佳,安有精神可言之意,故此層亦不可不注意。
銀行業務,不若他種商店有陳列貨物可以任人選擇,銀行之貨物即為服務。故我行一無所恃,可恃者乃發揮服務之精神。」
所謂服務說來容易,做來實難。銀行初創之時,他本人以總經理兼營業,拉存款,跑企業,做放款,晚上還要給員工上課。他要求員工都能做到不辭煩碎、不避勞苦、不圖厚利、為人所不屑為、從小處做起、時時想新辦法。「一元即可開戶」,在當時的金融業就是一個大大的創新之舉,也是為人所不屑為、從小處做起的最好體現。當時有開錢莊的為了譏諷他們的做法,派人專門來刁難,拿100元要開100個存摺,即使如此他也要求毫不引以為煩,更不以為恥。沒過幾年,各銀行、錢莊紛紛倣傚他們的做法,一元開戶成為通常的慣例。生意之所以不怕小,他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曾這樣懇摯地告誡員工:顧客的生意,無論大小,從百元乃至一元,都不能輕看。因為顧客光顧本身的厚意就該感謝,就算沒有一元錢的生意,也要熱忱款待。他提出,對於顧客必須盡力予以便利,對於商人必須努力以求親近,對於營業不必急於近利,最要緊的使上門的顧客感受到熱鬧的氣氛。顧客的心理往往喜歡去熱鬧的地方。「熱鬧之肆,必為人所信用,不可因徒勞無利,而存嫌恨之心。」
其實,陳光甫也並非只著眼於小額儲蓄,對於大客戶尤其外商大戶同樣用力爭取。上海銀行初創之時,因為辦事人員多穿西裝,有人譏諷說:「上海銀行的皮鞋太多」,意思是這樣奢侈,開支太大,不容易辦好。他們不明白上海銀行就是要這些穿西裝皮鞋的職員去和外國教會、洋行的人打交道,吸收存款,業務漸漸就擴大了。外國銀行不屑做的、國內銀行不敢做的業務,他做不嫌繁瑣,率先嘗試,當時外國在華許多大企業如美孚、德士古等要求將它們每月付款後的支票退回,以供核對。按慣例,支票是存戶提款的原始憑據,不能退回,他卻答應了。
他深知,作為是社會服務的機關,服務就是銀行的生命線,普通的商店是賣貨物的,銀行能賣的只有服務,所以他要求工作人員對顧客要和顏悅色,以笑臉相迎,使人一見面就生好感。否則,稍有不慎,或盛氣,或慢客,都可能使顧客裹足不前,視為畏途。就算一時有誤會,也不能與顧客發生爭執,「銀行得一顧客,目前之利益不見大,但因一人之感情可推至千萬人;反之,喪失一人之感情,其害亦可推至千萬人。」
他的服務之道核心就是時時想新辦法,比如在許多大學乃至中學開設辦事處,不僅辦理學生的零星儲蓄,而且開創了代各學校收取學膳宿費的做法,學生畢業後散佈各地各行業,對於擴大銀行影響,發展潛在業務起到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在他看來,天地之間比金錢更重要的就是好感,「能得以人之好感,遠勝於得一人之金錢。」他在銀行之外,創立了影響很大卻並不盈利的中國旅行社,遍及全國各地包括許多名勝風景區,就是為了得世人的好感,並不斤斤計較旅行社的盈虧,凡知道中國旅行社的都知道上海銀行,所以他稱旅行社是銀行的先鋒隊,「本行欲往某地發展,先在某地辦旅行社,取得社會一部同情後再設銀行」。其中的奧妙,最初很少有人理解。他一手提拔的天津分行經理資耀華總結他的成功之道,其中一條就是深識遠慮,不斷創新。
新辦法不是在辦公室裡空想出來的,而是從實際調查中得來的。他很早就在銀行開設了調查部,重視信用調查,也同時重視經濟調查,尤其後者,似乎與銀行業務沒有直接關係,類似於經濟研究所,對於市場變化、外匯漲落、進出口貿易,米、棉、糖、紗、布、煤、小麥等主要商品的產銷情況,經濟政策的走向,並聘用專家,定期編印《金融商情通報》,供員工參考。對於許多並無業務往來的大企業,也都悄悄蒐集材料,進行分析,細到每年盈虧情況、經營管理的作風,乃至企業家的性格,做到心中有數。我曾看過他們為南通大生集團、上海榮家企業的調查報告,精細、準確,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有一針見血的見解。
即使處於事業的巔峰時期,陳光甫也時時保持清醒,他深知環境在不斷的變化,銀行要持續保有活力,必須推陳出新。他一而再地希望員工多讀書,不要與時代脫節,常對他們說,讀新書可以消除驕傲自私的心理。他本人一向保持著讀書的習慣,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三個上午請人來講解中外歷史哲學等,每週六下午還要請人來講國外書刊上的經濟金融文章。基於這一認識,他在上海辦了一家「海光西方思想圖書館」,從國外進口圖書,供員工閱讀,同時向社會免費開放。海光圖書館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中國旅行社一起,成為他一生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