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女工被煤車碾死 幾十輛車隨後壓過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15日訊】一個多月前,內蒙呼市新城區國道環衛清潔女工馬秀英被一輛煤車超車時撞倒,從她的身上輾過後,又被緊跟著的幾十輛大車,數不清的車輪呼嘯著從她的身上軋過去了。不僅同班工友們悲傷不已,就連毫沁營110國道兩側那些開飯館的、補輪胎的、焊鋼板的、修發動機的人們也都唏噓半天。肇事司機逃逸,此案至今沒有破。

據《內蒙古晨報》報導,7月25日下午2點40分,呼市新城區國道環衛一組60歲的清潔女工馬秀英,上班騎自行車行走在110國道上,突然被一輛幾十噸的拉煤車超車時撞倒,肇事車輛沒有停下來,從她的身上輾過,可憐的馬秀英,被第一輛車的十幾個輪胎軋過後,後邊又是緊跟著的幾十輛大車,數不清的車輪呼嘯著從她的身上軋過去了……

事故場面太慘了

「當時正是中午,我聽到外面『砰』的一聲,響聲特別大,我還以為是有人放炮了,沒想到是軋死人了。」事故發生地附近的一家燉骨頭館的李老闆回憶說。

「當時的場面太慘了,幾十輛車軋過後,馬秀英的整個身子都沒有了,心肝肺噴出馬路外有七八米遠,身體除膝蓋以下的二截腿完整外,別的部位全軋沒有了,只剩下了薄薄的一層皮,攤在馬路上,兒子收屍時,是用鐵鍬一點一點剷起來的。」工友們哭著說。

更為糟糕的是,人死了,還不知道兇手是誰,調查了好幾天,至今一個多月過去了,也沒有破案。

「馬大姐死不瞑目啊……」工友們雖然企盼著破案的那一天,但從每天經過的這成千上萬輛大車中,找到那輛肇事車,比大海撈針還要難。更何況時間過去了一個多月,保險公司賠了20萬元,環衛賠了6萬元。

肇事車跑了,那麼當時在現場的目擊者呢?警方曾多方尋找周圍目擊證人,懸賞5萬,令人心寒的是,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沒看見!

緊靠馬路南北兩側有好幾十家修理部,那麼多雙眼晴,大白天,馬大姐就死在他們的眼皮底下,那可怕的一幕,他們真的就沒有看到嗎?

馬秀英太可憐了

馬秀英是察右中旗人,靠來呼市打工多年的積蓄,才在毫沁營買下一間房子,屋裡的牆上貼著幾塊PVC板。沒有電視,只有一台20元的半導體收音機。

馬秀英老兩口很多年沒有買過新衣服,包括鞋、襪都是在小區掏垃圾的老伴撿回來的,像樣點的衣服都是好心人送的。一個春天,沒有見她吃過一次青菜,一個夏天在馬路幹活,就是熱死渴死,也沒有見她買過一瓶水喝。

因車流量太大,路面上儘是坑,車上拉的東西總往下掉,特別是石頭,有的就掉在路中央,大的有臉盆那麼大。要想從路上抱上一塊大石頭,跑下來,不出事,要求速度一定要快,這個活兒,很危險。但是對於負責的環衛工人來說,那就是責任。

環衛工們說,在國道邊做環衛工,除了危險外,就是每天吃進去的灰塵多、環境髒。那些司機,就剩沒有下來在路邊大小便了,他們把用過的一切東西,如方便麵盒、礦泉水瓶、油手套、破衣服,瓜果皮,所有的生活垃圾,全扔了下來。

附近熟識馬秀英一家的小賣店老闆說,「出事的那個地方,離我們這兒還很遠。大家聽說出事後都跑出來了,有的把正在營業的店扔下不管,跑到出事的現場一看,我們當時就都哭了。那麼樸實的一個農村老太太,竟被軋得不成樣子,好可憐啊,她出殯的那天,好多不認識的人都去了,大家去了哭,回來的路上還在哭。」

一位鄰居老大姐感慨地說,馬秀英的大孫子今年已經18歲了,和現在那些有錢人比起來,人家一結婚就讓媳婦做起了全職太太,而馬秀英她們,都到了全職奶奶的年紀了,不僅不能在家含飴弄孫,貽養天年,反而還要為生活所迫,繼續勞作,最後連自己的生命都無法保全,竟死的那麼慘。

危險的工作

馬秀英是7月25日被撞身亡的,就在她死前的半個多月,也就是7月10日,國道環衛二組四十歲的環衛女工高秀英,工作時間被一輛載貨大車撞上,左胳膊骨折,肉從裡向外翻了出來,還掉了一大塊,露出了白花花的骨頭……

高秀英顧不上傷痛,抱著一隻傷胳膊拚著命去追那輛肇事車,但跑了幾步便昏死在了路旁,受傷二個月了,至今嘴不能動,腿不能走,還在內蒙古醫院的病床上。不過,她說自已很幸運,沒有死,撿了一條命。只是肇事司機逃逸,這個案子也是至今沒有破。

在這兩起事故中,肇事司機都跑了,現場也找不到目擊證人,案子如果永遠不破,也就永遠不會有人為兩位環衛女工的傷亡承擔直接的責任。

主管部門的責任

環衛工的工作屬於低收入,高風險一類,他們是社會上典型的弱勢群體,他們在工作時間,出現交通人身傷亡事故,會引起社會的廣泛同情。因此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特別是保障他們的安全,不要讓更多的悲劇重演,是當局的重要責任。

從交通管理來說,目前110國道通過市區,沒有對過往車輛進行有效的監控,也是造成肇事車輛屢屢逃逸的一個主要原因。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受創又破費 美開徵車禍稅
北溫哥華准爸危難捨身救妻兒
美車禍死亡率降至1950年來最低
車禍傷亡  法律責任非單純認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