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溫文清芝加哥報導)「說去花旗喜溢顏,千金羅掘不辭艱。親離有話喉先哽,妻別多情淚對潸。」這首詩是早期華人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心情的真實寫照。8月21日在華埠博物館,由博物館基金會與芝加哥文化聯盟聯合舉行了一場移民經驗討論會,二十幾位不同背景的人士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華埠博物館基金會會長鄭金光、基金會董事李金亮、鄭慧珍、梅素蘭和先生梅國洲也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參加討論的有剛剛來美讀書的學生,也有幾十年前以「紙生仔」移民美國的老前輩。大家踴躍發言。人們由於不同的原因移民到美國,有的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有的是為了追求信仰自由。一位伊州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生說,來美之後想念家鄉,而且有些年輕人來美之前期望過高,來了之後難免有些失望,所以需要時間適應這裡的生活和文化。
李金亮前輩還為大家介紹了「紙生仔」(PAPER SON)的來歷。上世紀50年代之前,美籍華裔去中國一段時間後,回到美國表示自己在中國已經結婚並生了孩子。幾年後,便有若干中國小男孩宣稱自己為那位美籍華裔的兒子,並出示相關證明,要求進入美國。由於這些孩子只是在文件上顯示出為美國人後代,所以稱為「紙生仔」。
「有的華人兩三年就去中國一趟,回來便說自己生了一個男孩。回去好幾趟,產生了好幾個『紙生仔』。」李金亮說。
博物館董事梅素蘭和先生梅國洲與大家分享了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是梅女士和妹妹當年第一次踏上美國國土時與父親的合照。照片中,梅老父親再次見到闊別的兩個女兒,喜笑顏開。
主持人Rebecca表示,美國曾被稱為大熔爐,但現在人們更傾向於「沙拉拼盤」(Salad Bowl)的概念,就是說大家來自不同族裔,來到美國仍然保留著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遺產。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