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觀及豁達心 成就老年人際黃金期

人氣 64

【大紀元8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節編譯報導)隨著近年來社會逐漸走向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趨勢,社會學家也越來越重視並研究,年長者退休後的生活品質與社會現象。

根據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sity)老年學教授費格曼(Karen Fingerman)的研究指出,老年人之所以擁有圓融的人際關係,不光是因為老年人處事圓熟、歷練豐富,部份也由於社會的倫理價值觀,普遍存在敬老尊賢的觀念,讓處在黃金時期的年長者,能夠快樂的頤養天年。

《ScienceDaily》引述費格曼教授的研究指出,年長者所擁有的婚姻關係與友誼互動,往往較年紀輕者更為融洽與互信,和他人發生衝突或爭執的機率也較小。此和諧的老人社會現象,也多源於社會的既有的倫理觀念,即一般人對於較自己年長的人,都以比較寬容、尊重的態度對待。

專攻老人學及發展與家庭研究的費格曼表示:「雖然老年人的生理與認知能力有所衰退,然而在人際關係的EQ上,反而升高。」她認為,隨著年紀增長,年長者更能坦然面對外在事物,調適自己的情緒。

費格曼指出,老年之所以處於人生中,人際關係最圓融的黃金階段,其實源於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本身體認到生命短暫、樂於寬懷待人;以及他人對年長者的既有想法、對長者較為尊重等態度所致。

概括來說,一般都認為老年人較易展現出善意,與和氣至上的態度;而年輕人則較為血氣方剛。或許也可能是因為年長者已退休,相對擁有較多的閒暇時間與機會,可選擇過自己心目中較理想的生活。

費格曼將人際關係比喻為跳舞。兩人共舞時,彼此通常會根據對方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反應,而決定如何反應的關鍵,在於對方的年紀。年紀較輕者在遇到問題或挫折時,容易表現得較為激烈與針鋒相對;不過,若年輕人遇到的對象是老年人,他們通常較願意容忍與配合。

此外,研究還發現,年輕人已接受對老年人,應該有耐心的既定觀念,以及老年人無法輕易改變的刻板印象,不會企圖改變老年人,反而對老年人展現尊重與體諒的態度;而老年人則因為假設年輕人都比較好鬥、衝動,因此對年輕人表現得更為友好。

費格曼教授分別針對,年齡介於22至35歲間的青年人,以及65至77歲的老年人,此兩個族群所作的研究發現:人們通常對老年人較易展現容忍與禮讓。

實驗中,讓受測者聽主角在社交方面,做錯事情的幾個故事,如對於女服務生態度不客氣等例子。研究員將受測者分為兩組,兩組人分別聽老年人與年輕人所發生的相同事例。結果發現,如果故事中的主人翁為老年人,受試者無論年齡大小,聽完故事內容後的反應,都是選擇寬容並不指責老者;若故事主角為年輕人,則結果完全相反。

費格曼並表示,其實不論年紀,當體認到相聚時刻或生命的短暫,人們通常都會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與彼此的關係。好比當身邊的親友,即將遷居外地或入伍,彼此會更想把握現今仍在一起的每個當下,而非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爭執上。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痴呆症曙光!世界首例體内腦细胞再生
美國公共福利計劃何去何從?
年少多運動  老年骨質強健
規劃退休收入 準備老有所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