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磚雕歷史 窺看漢代文化
【大紀元8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 日電)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代,重視孝道、視死如生,厚葬久喪蔚為社會風氣,發展畫像磚,在磚塊上雕刻砌築墓室。歷史博物館即日起展出館藏「漢畫像磚與拓本展」,可一窺漢代文化。
歷史博物館表示,畫像磚指的是漢朝帶有圖像或紋樣的磚塊,以雕刻或模印圖像的形式呈現;但由於大部分作品皆由平面構成,立體感不足,且在造型、構圖以及線條運用上均近似繪畫,往往被視為繪畫的一種。
畫像磚最早出現在戰國,早期用於裝飾宮殿,西漢中期以後則多用於砌築墓室,東漢進入鼎盛時期。由於漢代特別尊崇儒家思想,重視孝道、視死如生,厚葬久喪蔚為社會風氣,因此漢代墓葬無論在數量和分布範圍上,遠遠超越前代,而畫像磚則是漢代喪葬文化的衍生物。
歷史博物館表示,畫像磚先以畫稿製成磚模,再印於磚坯上,加以雕刻修飾,而後入窯燒製完成,大抵用於墓室的營建,或用於墓門、墓壁、墓頂及鋪地等。
畫像磚內容豐富,包含歷史故實、車騎出巡、建築人物、神話傳說、宴飲遊樂、民間勞動等,頗能反映當時實際生活環境。
歷史博物館指出,漢代畫像磚可做為了解漢代社會、信仰、建築、風俗習慣、服飾、家具等生活文化史的重要材料,此外,畫像磚也常以拓片形式出現,具繪畫、雕刻、黑白圖案藝術美。
「千秋萬歲-館藏漢畫像磚與拓本展」即日起至9月5日在歷史博物館展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