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裔心理學家著書追溯中餐館歷史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8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健加州聖地亞哥報導)提起中國移民在北美所從事的職業,首先進入很多人腦海的大概是隨處可見的中餐館。然而,這個社會史、文化史、移民史的絕好題目,卻很少進入歷史學家的視野。最近,一位美籍華裔心理學家推出專書,成為這個領域的一本拓荒之作。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退休教授勞思源(John Jung)的第四本關於北美中國移民歷史的著作《酸與甜:家庭式中餐館裡的生活》(Sweet and Sour: Life in Chinese Family Restaurants)今年由美國的陰陽出版社出版發行,引起了讀者的濃厚興趣。

美國有大約四萬家各式中餐館,超過麥當勞、肯德基和漢堡王(Burger King)分店的總和。很多西方人都曾經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經營餐館?」勞思源說,這不是因為他們有這方面的家庭背景,而是因為早期移民由於種族歧視等原因,根本無法從事別的職業。

從19世紀起,華工飄洋過海,來到大洋彼岸謀生,往往是孤身一人。因此,早期在華人聚居區如舊金山華埠,中餐館不僅僅是提供食物的所在,也是那些背井離鄉的華工進行社會交往、尋求感情寄托的地方。

中餐館在中國和西方兩種文化之間生存,經歷了痛苦的、有時又十分有趣的磨合過程。比如,關於「雜碎」(chop suey)的起源眾說紛紜,但這種大多數中國家庭從未品嚐過的食物,20世紀初成為中餐的代表性菜餚,甚至進入英語詞彙,衍生了很多大眾文化現象。一些西方青年獵奇,專門到當時被認為犯罪猖獗、非常危險的唐人街,就是為了開開「雜碎」的洋葷。

所有的中餐業者都意識到,如果不能改變自己,適應北美的環境,就勢必被行業競爭淘汰。這一認識既反映在飯菜的口味上,也反映在餐館的起名和菜單的翻譯上。

美國人對中餐館的一些刻板印象是:味美價廉但服務不佳。勞思源說,這是早期中餐館家庭作坊式的運作方式帶來的結果。一家人合開餐館,因而用工成本極低;店面設在租金低廉的地區,員工因陋就簡,住在餐館的地下室或者亭子間;僱用新移民,提供食宿但薪水很低。

1950年以後,隨著西方食客對中餐瞭解越來越多、口味越來越挑剔,簡易的家庭式中餐館(大多是廣東人開的粵菜館)面臨嚴峻的抉擇:或者提升檔次,或者走向沒落。20世紀後半葉,中餐館在激烈的競爭中沒有落敗,漸漸走向多元化。


美籍華裔心理學家勞思源(John Jung)著《酸與甜:家庭式中餐館裡的生活》2010年3月出版。

《酸與甜》除了包括作者精心蒐集的大量文字史料和圖片外,還包括不少中餐業者的憶往敘舊,使敘事有血有肉,令人讀來忘倦。

8月14日,在聖地亞哥中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專場演講中,勞思源教授與近百位中西方人士回顧了這段歷史,並進行簽名售書。在場的餐飲業者即席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為書中的觀點提供了鮮活的佐證。

勞思源在該書序言中說,這本書的焦點不是中國的食物,而是早期中國移民的辛酸史。因此,這本書的標題也具有了雙重的意義:酸與甜既是美國人對中國菜的突出印象,也是中餐業者的生命體驗。

勞思源1937年生,在喬治亞州長大,父母都是中國移民,以經營洗衣店為生。15歲時舉家遷往舊金山。就讀伯克萊加州大學並在西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執教40年,退休後從事美國華人史的研究和寫作。2008年出版回憶錄,講述自己的家族史。此後的三本書分別梳理華人洗衣店、華人雜貨店和中餐館的歷史。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調查﹕英國中餐館一半以上衛生差
華人企業質疑中餐館稅率被估高 北卡財政部首次回應
美華人向中餐館輸黑工 面臨刑事訴訟
航海輪機長和美食家:包裝 廣告和表演中餐的重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