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青清澳州編譯報導)經常讚揚能夠增強孩子自尊心的理念受到了質疑,教育界人士主張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應該讓孩子體驗失敗並從中吸取教訓。如今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反而讓孩子們缺乏適應性並且無法承受失敗。有些孩子甚至在課堂上都不敢舉手因為怕自己說錯。
新的研究顯示那些出生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進入職場後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他們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卻不能找到工作。研究認為這和父母的教育有關,因為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了。
澳州校長們主張那些對孩子期望過的高直升機父母(「 直升機父母」是形容對孩子十分關切,並且積極參與到孩子生活中每一步的家長。),別給孩子太多壓力要他們取得成功,這讓孩子們無所適從,同時不敢面對挫折。
澳州悉尼一中學校長凱福德(Rod Kefford)博士指出:「我們正在培養患得患失的學生,教育質量也必將承受因此帶來的後果。」 今天的老師們不會過多批評學生,而家長們總是把孩子們保護的很好。但是在60年代,老師會直言不諱的指出孩子的不足。
凱福德博士說:「後來有人發明了自尊心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最有害的教育理念。我們不敢做任何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事,但是這恰恰讓我們無法有效的培養孩子的性格。如果我們真想提高孩子的適應力,讓孩子體驗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其實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凱福德博士同時指出,學校應該讓孩子有面對失敗的信心才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我們讓孩子避免失敗的行為其實反而讓他們在人生路上有所欠缺。」
有研究表明,80年代和90年代後出生的人進入職場後有優越感,不喜歡多付出。由美國聖地亞哥大學特文戈(Jean Twenge)教授帶頭的一項研究指出,「80年代和90年代後出生的人喜歡優越的工作,不想過多付出但是卻想報酬豐厚。當他們在工作中不順利的時候,往往選擇退出。」
特文戈教授表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能自理,父母覺得替孩子做事可以幫助他們,但是恰恰相反,孩子們反而變得不獨立。」
如今父母和老師都會鼓勵孩子說他們與眾不同或者是他們可以夢想成真。儘管這樣的鼓勵可以增強孩子的自尊心,但是專家們認為,讓孩子增強自尊心的同時,別讓他們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
特文戈教授指出:「感覺自己與眾不同也意味著對自己期望過高,父母或許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與眾不同,但是其他人卻可能不會這麼認為。這個落差會讓進入社會後的孩子感到很難適應。」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不妨也讓孩子獨立一些,更好的面對人生中的起起伏伏。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