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德國站 法拉利獲冠亞軍 「讓車」遭罰

人氣 97
標籤:

【大紀元7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也知綜合報導)當地時間7月25日,在2010賽季F1德國大獎賽上,法拉利車隊的西班牙車手阿隆索(Fernando Alonso),依靠巴西隊友馬薩(Felipe Massa)在第47圈的讓車,摘得分站冠軍。紅牛車隊德國車手維泰爾(Sebastian Vettel)獲得第三。賽後,法拉利因為下達指令讓馬薩「讓車」,被處罰10萬美元。

馬薩成隊友之美 阿隆索奪冠

五盞紅燈熄滅,比賽正式開始。桿位發車的紅牛車隊德國車手維特爾起步表現不佳,他不得不向第2位的阿隆索做出激進的防守,反而留出了發車直道給身後的馬薩。結果,巴西人長驅直入攀至首位。而阿隆索在第一彎後,也超越了維特爾,法拉利的兩位車手開始領跑。自從歐洲站進行大幅升級之後,法拉利F10賽車的競爭力明顯有所提升,只是在瓦倫西亞和銀石前兩站,運氣不佳左右了他們的成績,這一次在霍根海姆賽道,他們的實力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隨後,阿隆索一直緊跟馬薩,法拉利「內鬥」成為賽道上的焦點。第19圈,馬薩和阿隆索的纏鬥導致第三位的維特爾已經迅速接近,這將考驗法拉利團隊的決定。第20圈,法拉利之間激烈的爭鬥終於上演。阿隆索在髮夾彎之前的直道已經貼近了隊友,在6號彎前他已經與馬薩在賽道上齊頭平進,由於前方慢車的稍稍阻擋,馬薩仍然守在髮夾彎內側強硬地擋住阿隆索,下一條直道,阿隆索仍然試圖再做嚐試,但是顯然巴西人絲毫不讓。對於巴西人的強勢反應,阿隆索通過無線電向車隊表示 :「這很荒謬!」


圖:阿隆索一直緊跟馬薩的賽車,法拉利「內鬥」成為賽道上的焦點。(AFP)

直到比賽進行到第49圈時,阿隆索再次來到馬薩身後,只聽見馬薩的工程師斯梅德利通過無線電告訴巴西人:「現在阿隆索要比你快,你能確認聽得懂我的意思嗎?」於是,幾個彎角過後,馬薩在直道上有一個很明顯減速,放過身後的阿隆索,斯梅德利隨後說上一句:「對不起。」F1官方直播毫不避諱的說出:「馬薩被告知讓過阿隆索」。

阿隆索領先後迅速狂奔,以每圈半秒的優勢加速。而後面留給馬薩的任務則是擋住維泰爾。最終,法拉利車隊以統治全場比賽的優勢斬獲前兩名,阿隆索摘得分站冠軍。紅牛車隊德國車手維泰爾第三;漢密爾頓、巴頓分居第四和第五;而復出F1之後首次光臨德國站的七屆世界冠軍邁克爾.舒馬赫被套圈,排名第九位。

本站賽後,漢密爾頓仍以157分領先車手積分榜,巴頓143分第二。維泰爾和韋伯同積136分並列第三。車隊積分榜邁凱輪300分居首,紅牛 272分第二。


圖:無論是阿隆索還是馬薩都不願意直面回答「讓車」這個問題。(Getty Images)

法拉利「讓車」被國際汽聯處罰

由於賽會將法拉利的無線電公開,公眾也在第一時間聽到了車隊向馬薩說到:「費爾南多(阿隆索)目前比你快,你能確認聽得懂我的意思嗎?」(Fernando is faster than you. Can you confirm you understood that message?)賽後對於「讓車」指令的質疑鋪天蓋地,在新聞發佈會上,記者毫不客氣地將這一問題扔給了當事雙方阿隆索與馬薩,要求當事車手對此發表看法。

無論是阿隆索還是馬薩都刻意迴避有關「車隊指令」的問題。有些悶悶不樂的馬薩在媒體的追問下,說出了他內心的想法。當記者問及是否感覺自己值得贏得冠軍時,他說:「是的,我認為如此。」而關於車隊無線電的「指令」,馬薩說:「我認為我不需要說什麼,我們都在為團隊工作,這是最重要的。」

獲得冠軍的阿隆索顯然也不願意直面回答「讓車」這個問題,西班牙人說到:「出六號彎的時候我感覺到馬薩慢了,於是我抓住了這個機會超過了他。我覺得我們兩個本場比賽時快時慢,這取決於賽車和輪胎情況。有些時候馬薩會更快,這很難說清楚。總的來說,最重要的是團隊,我們和團隊進行了通話,我想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紅牛車隊老闆克里斯蒂安.霍納爾表示,在他看來,兩位法拉利車手之間的位置調換是非常明顯的車隊指令。他說:「我必須說,這可能是我見過的最明顯的車隊指令,特別是當你已經看到了車隊向車手道歉。」

德國站之後,馬薩在積分榜上排名第八,落後榜首的漢密爾頓72分,而他的隊友阿隆索則相差34分,巴西人很明顯已放棄了總冠軍的爭奪。

最終,儘管法拉利堅稱沒有動用車隊指令,只是為馬薩提供比賽信息,但德國大獎賽的賽會幹事卻有不同的看法。賽會幹事認為,法拉利車隊違反了FIA國際運動法典裡「嚴禁使用車隊指令干擾比賽結果」的規則,首先予以10萬美元的罰款,並交由國際汽聯做進一步考慮。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F1揭幕 法拉利首站攬前二 舒馬赫第六
F1澳洲站 精彩再現 巴頓混亂中稱雄
F1收官站:諾里斯登頂 邁凱倫奪車隊總冠軍
F1卡塔爾站:維斯塔潘登頂 車隊冠軍歸屬待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