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傳統理財服務無法滿足團塊世代的富裕層
接著再來看看團塊世代富裕層對銀行、證券公司、信託銀行、外資銀行或證券公司理財服務的評價。
先為「理財服務」下個定義。「理財服務」由(1)金融資產相關諮詢服務;(2)金融商品的買賣服務;、(3)金融資產之外的支援服務三個項目組成。其中第(1)點定義為「依客戶的年齡、職業、對金錢的觀念、家庭結構、資產內容等,提出最適合的理財建議」。(2)和(3)則是實施(1)時的手段。
銀行對投信的專門知識與說明力
根據NRI調查,在團塊世代富裕層的心目中,銀行只是管理各種轉帳和存款業務的基本機構。例如,「用來薪資轉帳」、「位於住家附近」等單純理由常成為富裕層選擇銀行的依據。
對於超富裕層的客戶,銀行通常由專門的涉外人員負責接洽,但是對一般富裕層的個別因應措施仍不足夠。
不過,富裕層對此並沒有特別不滿。原因在於他們對銀行的理財服務,並未抱太大的期待。
他們對於銀行的投信業務,評價更為嚴苛。NRI調查發現,曾委託證券公司買進基金商品的團塊世代富裕層,在接受銀行櫃檯或涉外人員說明時,有以下幾個印象:
‧銀行行員專業知識不足,令他們感到驚訝
‧櫃檯人員似乎只閱讀過手邊的廣告單或簡介而己
‧櫃檯人員無法立即而明確的回答有關投信的問題。如此一來,風險性商品的銷售很難成立
‧不願與無法詳細說明各種金融商品內容的承辦人員,討論資產運用的問題
銀行投信業務的對象是舊世代富裕層,而非團塊世代的富裕層。由於舊世代富裕層不會像團塊世代富裕層般,要求有關金融商品的專業性說明,因此,銀行的投信業務一直相當順利。
由銀行所擁有的龐大帳戶數來看,單是向舊世代的客戶推銷基金,手續費的收入就可穩定成長。但如果要向團塊世代的富裕層提供理財服務,就必須具備高度的專業知識和說明能力。
證券公司的商品推銷方式
關於證券公司的營業態度,NRI調查發現富裕層曾經有過下面的經驗:
‧聽信證券公司業務員說「絕對會上漲」,結果屢次慘遭虧損
‧依照業務人員的建議,反覆買賣股票或基金,結果資產反而縮水
‧業務人員強迫向顧客推銷公司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必須賣出的基金或外債,與過去的作法完全一樣
‧商品賣出後的售後服務消極被動
‧商品價格下降時,業務員老是躲著客戶
對於證券公司過去的營業方式,即使已過了十年以上,富裕層的心中依然會留下深刻記憶。而且,團塊世代的富裕層深深感覺到,金融集團銷售自家商品時,可能與自己處於利益相反的地位。
信託銀行的存款利率
那麼,富裕層對於信託銀行(兼營信託業務與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的評價又是如何呢?下面是團塊世代使用信託銀行的狀況:
‧並非因為它是信託銀行而使用,只是剛好位於離家最近的車站附近而已
‧促銷活動時的定期存款利率高於其他銀行
‧經常可以取得紀念品或禮品
‧從上一代起就開始利用信託銀行,由於只有存款和基金,因此並未特別注意到它與其他銀行之間的差異
本來,信託銀行的遺產處理服務和遺囑信託服務,是有別於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但這些服務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
因此信託銀行在各種存款之外,也致力於基金以及以個人為對象的國債等較容易了解的商品,藉著會員的方式試圖爭取團塊世代的富裕層。
但是加入存款利率的競爭,也使得信託銀行與大型銀行、地方銀行、信用金庫處在同一戰場。
如何提高本身在團塊世代富裕層心中的存在感,是信託銀行當前最迫切的課題。
外資銀行和證券公司的認知與印象
即使是歐美的頂尖私人銀行,對日本國內的團塊世代富裕層和超富裕層而言卻相當陌生。外資體系的銀行或證券公司在日本國內的私人銀行服務領域,業務一直無法順利推展,推測有以下四個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後來的農地解放,使傳統資產家沒落,導致日本的超富裕層人數比歐美少
(2)戰後增加的「富人」中,有些人對納稅和資產管理的觀念並不成熟,增加了以信用為第一的私人銀行服務的風險
(3)富裕層若為事業主,擁有的金融資產大半為自家公司的股份,能夠運用的金融資產比例不高
(4)日本的土地神話長期持續,很多人將金融資產轉變為土地,運用金融資產來增加資產的意識難以提高
由於這些原因,以超富裕層和富裕層為對象的私人銀行服務,在日本國內遲遲無法普及。另一方面,外資系統的銀行或證券公司對大眾層和上層大眾層的金融服務仍不夠充實,也無法提高日本民眾對它的認同感。
因此,外資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知名度和潛在顧客基礎,目前都難與日系金融機構抗衡。
由此來看,在爭取團塊世代的富裕層上,現階段所有金融機構都欠缺決定性方法。反過來說,所有的金融機構都仍有爭取團塊世代富裕層的機會。金融機構應擺脫傳統經營模式,配合團塊世代富裕層的行動特性與資產運用的需求,開發嶄新的金融服務。
第二章起,將根據富裕層市場的規模,以及富裕層理財價值觀的定量分析,來探討如何開發新的金融服務。 @(本文結束)
摘編自 《What’s it?新有錢人的致富之道》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