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語言的應用更多的是說話。常言道:「美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可見,讓人受聽的話能起多麼大的作用了。
怎樣說話才讓人受聽呢?
第一,說出話來要文明、合乎情理和禮儀。
我國古代有一個「以禮問路」的故事,說的是有位從開封到蘇州去做生意的人,在去蘇州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在三岔路口上猶豫不定。忽然,他看見附近水塘旁邊有一位放牛的老人, 就急忙跑過去問路:「喂,老頭!從這裡到蘇州走哪一條路對呀?還有多少路程呀?」老人抬頭見問路的是一位三十多歲的人,因為他沒有禮貌,心裡頭很反感,就 說:「走中間的那條路對,到蘇州大約還有六七千丈遠的路程。」那人聽了奇怪地問:「哎!老頭,你們這個地方走路怎麼論丈而不論裡呀?」老人說:「這地方一 向都是講禮(裡)的,自從這裡來了不講禮(裡)的人以後,就不再講禮(裡)了!「這個故事是對不講禮貌的人的嘲諷,也說明中華民族具有講文明禮貌的傳統美 德。
這個故事足以使當今社會中那些說話不合禮儀的人臉紅的。
再說一個例子,有個班級要到一家商店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先派了個同學去聯繫,遭到商店的拒絕;又派了個同學去聯繫,人家表示歡迎。這是怎麼回 事?原來,先去的那個同學說話不禮貌,開口閉口市裡有精神,你們應該接待我們。後去的那個同學,在經理辦公室外面等經理辦完了事,才輕輕敲門,得到允許後 進到屋裡,拿出介紹信,懇求說:「叔叔,我們有件事想麻煩您和商店裡的叔叔阿姨……請您大力支持……謝謝您啦。」一番話說得經理心裡暖乎乎的,他當然欣然 同意了。
文明的話、合乎情理和禮儀的話之所以讓人受聽,是因為它使聽者受到了尊重,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也對對方產生信任感。同學們是否有這樣的 體會:一個人對自己所擁有的感情,大部份是來自別人對自己所抱的感情延伸而來的。如果你聽到別人對你說的話儘是不禮貌的、刺耳的、甚至是嫌棄你的話,你心 裡不會好受的,對自己也會喪失信心。
第二,說話要分時間、地點、場合,講究方式方法。
1.要考慮聽者的情緒。比如說,一個同學不小心把新買的鋼筆掉在地上,把筆尖摔壞了。他正在著急,你卻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他聽了心裡 能痛快嗎?如果你這樣說:「別著急,讓我看看……能修好的,你先用我的,放了學我跟你一塊修理去。」他一定會高興的。再如,一個同學買了塊電子錶,他喜歡 得不得了,你卻說:「哎呀,樣子不好看,這種表走得也不准。」你說他聽了心裡能舒服嗎?要知道,一個人決定買某件物品,除了它的使用價值之外,還有個心理 滿足問題。他喜歡的東西,貴一點也是高興的。
可是當他買回的東西,別人對他說不好不值時,這往往使他在心理上就覺得虧了,值也變成不值了。所以,我們在沒有十分把握時,不要對別人喜歡的物品、衣著加以挑剔。
2.說話的時間、地點、場合也很重要。假如你的同學生病住院了,他的病很重,你去看他時,不要說你的病如何如何嚴重、危險,而要勸他安心養病,配合醫生積極治療,要使他充滿信心,還可以說些注意事項。這和實事求是是兩碼事,因為不吉利的話只能增加病人的思想壓力。再如,你到商店買東西,人家售貨員正在數另一個顧客交的錢,你此時偏要嚷:「請給我打一斤醋!」售貨員是不會理你的,這和打斷別人說話一樣讓人不高興。
有個同學因為搬家轉到新的中學上學。他第一天上課,就覺得班裡的黑板報內容過時了,心想自己在原來的學校裡就負責出黑板報,應該為新的班級做件 好事,就找到班長,說:「你看這板報早就該換了,你讓板報組的同學放學留下,我和他們一起換期新內容吧。」沒想到班長卻瞥了他一眼,沒理他。
這是為什麼?因為他頭一天上學就對班裡的工作評頭品足,指手劃腳,誰買他的賬呀。有些話孤立地看是對的,但在特定的時間、場合就行不通、讓人接受不了,所以,說話還是要注意在什麼樣的時間、場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人家忌諱的話不要說;人家不願告訴你的事,不要刨根問底;也不要揭短。比如,你向別人介紹一位同學,說:「他過去愛偷別人的東西,現在進步 了,還入了團。」那位被介紹的同學心裡不會好受的。同學家裡有人不幸病故,你應該勸慰他,不要張口閉口說「死」字。此外,開玩笑也要掌握分寸。
4.說話要講究方式方法。比如,這天該某個同學值日打掃衛生,可放學後他背起書包要回家。如果你這樣說:「你不是這個班的吧?你忘了今天星期幾 了?該你值日你要溜,成心偷懶!」他接受得了嗎?可你要是這樣說:「今天是你值日,你准忘了吧?」他一定不會不高興的。所以,就是批評人也要讓人家聽得進 去才行。不要扣帽子,說話不要絕對,不要噎人,要留有餘地,話趕話傷感情,退一步則天地廣闊。這樣說不是要同學們去阿諛奉承、搞虛情假意、耍滑頭,也不是 不要原則。在原則問題上不讓步,不是不給人家台階下。
言為心聲,語言是內在文明的一種最有說服力的標誌。所以,從根本上說,說話要讓人受聽,還是那句老話:文明人說文明話。願同學們都做文明的人,掌握說話藝術的人,說話讓人受聽的人。
文章來源: xl.39.net 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