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1),季梁諫(2)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3),方(4)北面而持其駕(5),告臣曰:『我欲之(6)楚。』臣曰:『君之楚,將奚(7)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8)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9)善。』此數者(10)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11)欲成霸王,舉(12)欲信於天下。恃(13)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14)至楚而北行也。」(《戰國策˙魏策四》)
【註解】
(1) 邯鄲:音「寒單」,趙國都城。
(2) 諫:音「見」,規勸。
(3) 大行:大馬路上。
(4) 方:向著。
(5) 駕:馬車。
(6) 之:前往。
(7) 奚:為何,表疑問之意。
(8) 用:此指「旅費」。
(9) 御者:馬伕。
(10) 此數者:指剛剛所言這些。
(11) 動:舉動。
(12) 舉:行為。
(13) 恃:音「是」,仗著。
(14) 猶:就好像是。
【故事闡述】
戰國時代,魏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的國都邯鄲。季梁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即停止了旅行,想回去勸阻。
回國後,他急忙地趕去見魏王說:「我剛才在路上看到一個人駕車往北方走,卻對我說他想去南方的楚國。我說你要去南方,怎麼現在卻往北方走呢?他馬上回答說他有優良的駿馬、足夠的旅費、技術很好的馬伕,所以絕對可以到達楚國。但是,王啊!您知道嗎?實際上,因為他去的是相反的方向,馬愈快、旅費愈足夠、馬伕愈好,只會讓他離楚國愈來愈遠而已啊!」
季梁接著又說:「今天大王您一心想成就霸王之業,讓天下人都取信於您,可是,現在您卻仗著有強大的軍力想去攻打趙國,藉此擴大您的領地和威望,這樣做下去,只會離您的目標愈來愈遠!正如我遇到的這個人,他想去楚國卻往北方走一樣,永遠也達不到目的!」
人們把這個故事,叫做「南轅北轍」。「轅」是古代馬車前部套在牲口左右兩邊的木頭,用以拖車。「轍」是指車輪走過後路面壓出來的痕跡。這句成語就用來比喻人的志向和實際行為相反。
【討論】
(1)季梁聽到什麼消息,急忙的趕回魏國見魏王?
(2)季梁見到魏王后,用什麼方法有效的阻止了魏王攻打趙國?
(3)你覺得季梁的這番話是在教魏王一個什麼重要的道理?以德服人和以武力服人,你覺得哪樣才是長久之道呢?
【造句練習】
例:我們的想法和實際的做法皆南轅北轍,根本無法合作嘛!
例:你想長大後成就一番大事業,可是從不好好讀書,這種願望和現在的行為簡直是南轅北轍,不可能會實現的!
【相似成語】
背道而馳
北轅適楚
【課後時間】
和同學討論一下,曾經學過哪些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差別很大」呢?
【參考解答】
南轅北轍
天差地別
天壤之別
相去天淵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