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瀕臨毀滅的十大歷史遺跡

人氣 101
標籤:

【大紀元7月1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自從有人類以來,為了求生存以及求更好的生存環境,人類不斷向大自然爭取生存空間,成為影響環境變遷的因素之一。人類居住越久、人口越多的地方,受到的影響也越大。隨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不斷突飛猛進,人類大量的製造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致使森林面積縮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氣污染、降低生物的多樣性、沙漠化,歷史遺跡也瀕臨毀滅。美國《新聞週刊》盤點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址名單,列出十處瀕臨毀滅的歷史遺跡:

約旦 佩特拉


佩特拉(Getty Images)

佩特拉於2007年被提名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地方,每年吸引80萬遊客,他們坐在大劇院的台階和接近西克峽道古牆上,侵蝕著數千年前的石刻碑銘。因為當地沒有足夠的衛生設施,人們只能使用古墓解決「問題」,導致石頭產生化學反應。而以前曾被用於吸收洪水的梯田和砂岩現在成了停車場,致使這裡隨時面臨著山洪暴發的危險。因此,人和水是佩特拉的兩大主要敵人。

印度 泰姬陵


泰姬陵(AFP)

泰姬陵是用白色大理石修建的,它的結構完好。大理石被空氣污染導致的酸雨腐蝕。儘管人們使用各種石頭工具修復它,但再也恢復不到原來的容貌。雖然在普通遊客眼中,泰姬陵的損害並不明顯,但科學家們已經建議世界歷史遺址基金將其列入觀察名單。

柬埔寨 吳哥窟


吳哥窟(攝影:張羽良)

古王城——吳哥窟已經年久失修了。由於戰爭動亂,柬埔寨只剩下兩名考古學家。沒有人保護這些遺址,叢林掩沒了它。現在參天大樹已經紮根在建築中,清除這些樹木意味著古建築也將隨之毀滅。此外,由於缺乏管理,吳哥窟中價值連城的寶物已經被偷盜殆盡。在鄰國泰國的市場上,遊客可以買到任何想要的吳哥窟古物,浮雕特別受歡迎。

秘魯 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印加遺址(Getty Images)

馬丘比丘是拉丁美洲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每年吸引40萬遊客。擁擠的人流對古道和雕刻造成侵蝕,一些信徒的摹拓讓這種情況更嚴重。除了這些容易解決的問題外,泥石流和洪水才是馬丘比丘面臨的最大危險。

英國 史前巨石柱


英國史前巨石柱(Getty Images)

已經屹立了4,500多年的巨石柱,依然保持著完好狀態,但成千上萬的遊客將那裏的石頭作為紀念品帶走。一些組織曾抗議政府封閉巨石柱周圍區域,他們將這裡視為可以自由進入的聖地。2009年,一位非基督教教徒自稱亞瑟王下凡,要靜坐10個月以爭取遊客可以觸摸巨石柱的權利。

中國 長城


長城(Getty Images)

長城並不是單一結構,很多地段的城牆使用的材料並不是石頭,而是磚坯等容易受到自然力量侵蝕的材料。長城的很多地段現在看起來就像土墩,而不是牆體。

埃及 吉薩金字塔


埃及吉薩金字塔(Getty Images)

吉薩的金字塔本身並不是保護者們擔心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開羅市的擴張。埃及政府曾提議直接修建一條通往吉薩金字塔的公路,但教科文組織反對這一計劃,因為此舉將毀掉獅身人面像的看點,降低遊客參觀的熱情,而且可能產生其他不可預知後果。3年前,埃及政府意識到下水道讓獅身人面像下面的水位上漲,由於潮濕,建築表面的石灰石開始脫落。儘管工人們開始抽水,但獅身人面像依然處於危險之中。

意大利 羅馬


圓形大劇場(Getty Images)


尼祿皇宮(Getty Images)

每年400萬遊客到訪,羅馬中心的古建築成為世界上到訪人數最多、最受關注的地方。但是羅馬官方需要資金維護這些古代遺址,尼祿皇宮天花板脫落,奧勒良牆、圓形大劇場都開始出現問題。修復和清理工作將在幾個月內開始,但3,000萬美元的費用讓市政廳無奈。威尼斯、佛羅倫薩等意大利古城,也都暴露出崩潰跡象。

馬里 廷巴克圖


馬里廷巴克圖(Getty Images)

廷巴克圖曾被教科文組織列入瀕危名單,但當局採取恰當保護措施後,於2005年被排除。但是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依然威脅著這個古代遺址。按照傳統,當地人用特殊手藝刷新表面,用土磚修復缺口。但隨著當地的現代化,年輕人不再夢想成為這種手藝人,傳統工藝也在隨之消失。這裡的建築已經非常危險,但是不知道誰來保護它們。

希臘 雅典衛城


衛城的帕台農神殿(攝影: 黃芩/大紀元)

35年前,當希臘民主回歸後,希臘人曾雄心勃勃地要恢復雅典衛城亞克羅玻利,清理幾十年的污染和崩裂,它們用鋼鐵預防地震。但是幾十年的滲水導致這些鋼鐵生銹,大石頭移位。希臘當局嘗試利用鈦取代這些鐵。隨著亞克羅玻利博物館的開張,希臘的努力似乎已經全部完成,就剩勸說英國人歸還帕台農神廟的埃爾金大理石石雕了。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烏干達世界遺產 卡蘇比王陵遭大火燒毀
荷蘭鹿特丹歐洲塔列為國家紀念古蹟
走近瑪雅遺址 感受瑪雅文化(二)
組圖:世界文化遺產 大萊波蒂斯遺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